咽部潰瘍是咽部黏膜表面組織的限局性缺損、潰爛,其表面常覆蓋有膿液、壞死組織或痂皮,愈后遺有瘢痕,可由感染、外傷、結節或腫瘤的破潰等所致,其大小、形態、深淺、發展過程等也不一致。常合并慢性感染,具有炎癥,可能經久不愈。
下面簡述臨床較為常見的潰瘍假膜性病變。
1、皰疹性咽炎
系柯薩奇病毒感染而引起,多見于7歲以下兒童,起病急,突發高熱,起病12小時后,軟腭、懸雍垂、舌腭弓、扁桃體、咽后壁等處,出現直徑約1—2毫米的白色小皰疹,1—2天內皰疹破潰,形成淺潰瘍,頜下淋巴結腫大,潰瘍一般自行痊愈,不需特殊治療,局部可涂用金霉素達克寧甘油(金霉素0。25G,達克洛寧0。1G甘油10ML),止痛消炎。
2、白色念珠菌病
又稱鵝口瘡,由白色念珠菌所引起,常見于嬰兒和長期患病身體衷弱的病人,在軟腭、咽后壁以及唇、舌、頰等粘膜出現白色凝乳樣斑塊,斑塊易被刮除,留下微微出血創面,但不久又重生,嚴重者可向下蔓廷到喉腔,氣管,及食道。甚至也可侵入血液,成為敗血癥,治療應注意全身情況的改善,加強營養,局部可用4%碳酸氫鈉溶液清拭口腔和咽部,然后用1%龍膽紫溶液涂布,感染較重者可用制霉菌素。
3、阿佛他口炎
是一種常見的口咽粘膜病,病因不明,可通用與分泌失調和中樞神經系統紊亂有關,在唇、舌頰及唇齦溝等處出現圓形淺潰瘍。底部有壞死組織形成的假 膜,類似病變可發生于軟腭,腭弓或咽壁,主要癥狀為疼痛,進食時尤其明顯,潰瘍可望在10天左右自行愈合,但常有復發。治療:用金霉素達克寧甘油涂布,有 止痛之效,使用類固醇激素可促進愈合,但不能防止復發。
4、奮森氏咽峽炎
是一種潰瘍性炎癥,致病的原因可能由厭氧的梭形桿菌及螺旋菌共同大量寄生于正常人的口腔內,一般不致病,在全身情況差(如長期臥床、營養不良)或忽視口腔衛生、組織活力降低時,才能發病,本病常犯一側扁桃體或齒齦,出現一側咽痛、口臭、吞咽困難等癥狀,頸部淋巴結腫大并有壓痛,全身癥狀有周身不適,發熱等,扁桃體上端可見蓋有灰白色假膜的潰瘍,周圍組織充血,病情重者假膜可延展至整個咽部或口腔,涂片可找到梭形桿菌及螺旋體,即能確診。本病預后良好,用青霉素治療有效,局部可用含氧藥液(1—2%過氧化氫液,1:3000高錳酸鉀液)瀨口。
5、單核細胞增多癥性咽峽炎
本病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咽部表現。EB病毒感染可能為本病的原因,患者多系青少年,癥狀有高熱、淋巴結腫大、咽痛、肝脾腫大等。咽部可見粘膜彌漫充血,上腭瘀斑,腺樣體、扁桃體腫大,有時在扁桃體上可出現潰瘍及假膜。偶見并發喉水腫,出現呼吸困難的癥狀,白細胞計數增高,其中淋巴細胞占50%以上,并有異常淋巴細胞,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有助于診斷,本病預后良好。治療:加強口咽部清潔護理,用復方硼砂漱口液漱口,青霉素可控制繼發感染,對重癥者可酌用類固醇激素以消減水腫和感染。
6、粒細胞缺乏性咽峽炎
為全身性疾病,由于造血系統受到某種影響、(藥物、放射)而抑制中性粒細胞的產生,血中粒細胞顯著減少,甚至完全消失,本病常并發咽潰瘍性病 變,稱粒細胞缺乏性咽峽炎,病起較急,有高熱,咽痛、吞咽困難、口臭等癥狀。咽部檢查可見扁桃體,腭弓、軟腭等處粘膜呈壞死潰爛,蓋有深褐色假膜。口腔粘 膜及齪齦有類似病變,由于粒細胞消失及繼發感染,全身情況急轉直下,很快就呈衰竭現象。治療:主要在全身治療,促進粒細胞生長,同時應重視支持療法和控制 感染,咽部及口腔可用過氧化氫液或復方硼砂液漱口。
7、白血病性咽峽炎
是一種白細胞異常增生的血液病,多數患者早期常有咽部病變,表現為扁桃體和咽峽部潰瘍壞死,或稱白血病性咽峽炎。急性白血病初 起,常有不規則發熱,咽部病變主要表現為扁桃體重度腫大,嚴重者可出現吞咽和呼吸障礙,咽部粘膜水腫蒼白,軟腭、腭弓有瘀斑或瘀點。繼發感染,扁桃體、軟 腭、咽壁均可出現壞死和潰瘍,上蓋灰白色假膜,并有出血傾向,潰瘍也可發生在口腔粘膜和齒齦,急性白血病早期常有全身性無痛淋巴結腫大,血液檢查,白細胞 增多,并見原始細胞和幼稚細胞,這些變化在骨髓涂片中更為明顯。治療:以全身性化療為主,局部可用漱口藥液,保持口、咽清潔,防止繼發感染。
一、注意勞逸結合,防止受冷,急性期應臥床休息。
二、經常接觸粉塵或化學氣體者,應做好戴口罩、面罩等防護措施。
三、平時多飲淡鹽開水,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四、避免煙、酒及辛辣、過冷、過燙等刺激性食物。
五、注意口腔衛生,養成飯后漱口的習慣,使病菌不易生長。
六、盡量不要長時間講話,更忌“聲嘶力竭”地大聲喊叫。
七、保持工作及居住環境的室內空氣流通。
八、冬莧菜、蜂蜜、番茄、楊桃、檸檬、青果、海帶、蘿卜、芝麻、生梨、荸薺、白茅根、甘蔗等食品,具有清熱退火,潤肺養腎的作用,可適量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