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溶血性貧血的臨床表現,取決于溶血過程的緩急和溶血的主要場所(血管內或血管外)。①急性溶血常起病急驟,如見于輸不合型血。短期大量溶血可有明顯的寒戰,隨后高熱,腰背及四肢酸痛,伴頭痛、嘔吐等。患者面色蒼白和明顯黃疸。這是由于紅細胞大量破壞,其分解產物對機體的毒性作用所致。更嚴重的可有周圍循環衰竭。由于溶血產物引起腎小管細胞壞死和管腔阻塞,最終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②慢性溶血起病緩慢,癥狀輕微,有貧血、黃疸、肝脾腫大三大特征。慢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由于長期的高膽紅素血癥可并發膽石癥和肝功能損害等表現。 在急性溶血過程中尚可突然發生急性骨髓功能衰竭,表現為網織紅細胞極度減少、貧血急劇加重,稱再生障礙性危象。發生原理可能與感染、中毒有關,也可能由于抗體同時作用于成熟紅細胞及幼紅細胞所致。
(1)缺鐵性貧血等營養性貧血有效治療的初期:要隨診觀察,加以鑒別。
(2)骨髓無效造血:網織紅細胞不高,紅細胞壽命不短。
(3)組織或體腔內出血:膽紅素(間接)也可升高,出血停止后自然恢復。
(4)膽紅素高,無貧血:在Gilbert綜合征或其他膽紅素代謝異常可見,網織紅細胞不高,51Cr紅細胞壽命測定正常。
(5)骨髓轉移癌。
預防主要在于加強責任心,嚴格查對制度,加強采血、保存等管理,若發現血液有溶血及顏色改變應廢棄不用。此外,隨著移植醫學的發展,臨床有可能遇到AB0血型不配的移植病人如何輸血的問題,為預防該類病人的溶血反應,應掌握輸入紅細胞應與供受雙方血漿相容,輸入血漿應與供受雙方的紅細胞相容兩大原則。如受者為A型,供者為O型時,輸入紅細胞應選擇AB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