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迫懷疑:患者對自己言行的正確性反復產生懷疑;明知毫無必要,但又不能擺脫。例如,出門時懷疑門窗是否關好了;雖然檢查了一遍、二遍、三遍……還是不放心。又如寄信時懷疑信中是否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信封是否寫錯了地址,是否貼了郵票等。與懷疑的同時,常伴有焦慮不安,因而促使患者對自己的言行反復檢查。
(2)強迫擔心:表現為對某些事物的擔心或厭惡,明知不必要或不合理,自己卻無法擺脫。例如擔心自己會傷害別人,擔心自己會說錯話,擔心自己會出現不理智的行為,擔心自己受到毒物的污染或細菌的侵襲等。
(3)強迫性恐怖:若看到棺材、出喪、某個人,立即產生強烈的厭惡感或恐懼,明知不合理,卻無法克制,于是極力回避。
(4)強迫性窮思竭慮:患者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自然現象,尋根究底,反復思索,明知缺乏現實意義,沒有必要,但又不能自我控制。例如,反復思索:為什么1加1等于2而不等于3?樹葉為什么是綠色,而不是其他顏色?有時達到欲罷不能,以至食不甘味,臥不安眠,無法解脫。有的患者表現為與自己的頭腦進行無休止的爭辯,欲罷不能,分不清誰是誰非。
(5)強迫聯想:患者腦子里出現一個觀念或看到一句話,便不由自主地聯想起另一個觀念或語句。如果聯想的觀念或語句與原來相反,如想起“和平”,立即聯想到“戰爭”;看到“擁護……”,聯想到“打倒……”等。稱為強迫性對立性思維。由于對立觀念的出現違背患者的主觀意愿,常使患者感到苦惱。
(6)強迫表象:在頭腦里反復出現生動的視覺體驗(表象),常具有令人厭惡的性質,無法擺脫。
(7)強迫回憶:患者經過的事件,不由自主地在意識中反復呈現,無法擺脫,感到苦惱。
(8)強迫意向:患者反復體驗要做某種違背自己意愿的動作或行為的強烈內心沖動。患者明知這樣做是荒謬的,不可能的,努力控制自己不去做,但卻無法擺脫這種內心沖動。例如,走到高處,有一種想往下跳的內心沖動;抱著自己心愛的小孩走到河邊,出現想把小孩往河里扔的意向等。盡管當時這種內心沖動十分強烈,但卻從不會付諸行動。
臨床常與疑病癥鑒別,疑病癥是以過分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為特征,對身體上的感覺和征象作出不正確的解釋并伴有焦慮的一種神經癥。患者多性格急躁、易怒、多疑、敏感、固執、孤僻,起病前多有本人或家屬患某種器質性疾病的精神因素。醫生言語不慎,檢查過多,隨便開藥等醫源性因素也常起重要作用。病程多遷延,療效不易鞏固。
1.藥物治療:氯米帕明(氯丙咪嗪)
2.選擇性5-HT重攝取抑制劑這類藥物包括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羅西汀舍曲林。
3.心理治療一般采用支持心理治療與行為療法與藥物合并應用可提高療效,
(1)支持性心理治療
(2)行為療法
③森田療法
4.精神外科治療對極少數慢性患者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失敗癥狀嚴重而患者又處于極度痛苦之中在患者和其親屬的要求下,可以考慮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