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1 產后10天內發熱不解,連續3天體溫在38℃以上,并伴有腹痛及陰道分泌物的色、質、量、氣味等異常。
2 產前不節房事,或產后不禁房事,臨產接生不慎,或滯產、難產、產創護理不潔,或失血過多,或當風感寒,冒暑受熱,或情志不遂。
3 檢查 3.1 產科檢查:軟產道損傷,盆腔炎性改變。 3.2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檢查呈炎性改變、血液及陰道或宮腔排出物培養有細菌生長。 3.3 超聲波檢查:對盆腔膿腫的診斷可提供依據。
【診斷要點】
1.本病之診斷依據為發熱見于產褥期,尤以新產后為多見,常伴有惡露異常,或小腹疼痛等癥。
2.本病須與內外各科疾病之發熱,如痢疾、瘧疾、腸癰等鑒別,其鑒別方法主要參合四診及必要的檢查。
3.產后一二日內,出現低熱。此因產時過度疲勞與失血,使產婦處于陰血虧虛,陽無所依,陽氣浮越于外,營衛失和而致低熱,屬生理性發熱,不需治療,而能自愈。
【辯證分型】
1.感染邪毒 產后持續高熱,伴寒顫,小腹疼痛拒按,惡露或多或少,色黯穢臭,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煩躁口渴。苔厚膩,舌質紅,脈滑數。
2.外感 產后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四肢酸痛,或鼻塞流涕,咳嗽咯痰。苔薄,脈浮。
3.血瘀 產后寒熱時作,惡露不下,色黯有塊,小腹疼痛拒按,口燥而不欲飲。苔薄,青紫黯,脈弦澀。
4.血虛 產后身熱纏綿,汗出不止,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乏力。苔薄舌質淡,脈細數無力。
5.傷食 產后進食不當,或調補過膩,胃脘悶脹,吞酸噯腐,不思飲食,大便不暢,低熱起伏。苔厚膩,脈濡滑。
6.蒸乳 產后發熱,乳房脹痛,牽弓倆脅及腋,并有結塊,乳汁不下。苔薄膩,脈數。
1、感染邪毒型產后發熱
①癥見產后24小時至10天內,寒戰、高熱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惡露量或多或少,色紫黑,臭穢,心煩口渴,尿赤便結,舌紅,苔黃膩,脈數有力。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化瘀。
【方用】五味消毒飲等。
②因產后氣血虛弱,邪毒直中胞宮,邪正相爭,癥見高熱,口渴汗出,腹痛拒按,惡露色紫黑如敗醬,穢臭,甚則神昏譫語,皮膚出斑疹。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方用】清熱解毒湯(遼寧中醫學院主編《婦產科學》
【組成】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丹皮、花粉、地骨皮、大青葉、益母草、赤芍、蒲黃。
③若神昏譫語,可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清熱開竅。
④若有胎盤、胎膜殘留子宮腔內,或因宮頸口較窄而惡露潴留以致感染發熱者,應在藥物控制感染同時,以擴張頸管排除惡露、鉗除胎盤胎膜,待高熱感染控制后,再作必要的刮宮術,以達完全治愈。
2、外感風寒型產后發熱
①證見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無汗,咳嗽痰稀,鼻塞聲重,舌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扶正解表。
【方用】參蘇飲等。
②外感多因產后氣血驟虛,衛外不固,風寒之邪乘虛而入,癥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四肢酸痛,無汗或咳嗽流涕等。
【治法】養血祛風
【方用】荊防四物湯。
3、外感風熱型產后發熱
證見發熱,微惡寒,汗出,口干咽痛,咳嗽痰黃,舌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
【方用】銀翹散等。
4、血瘀發熱型產后發熱
證見產后發熱,惡露不下或下之甚少,色紫暗有塊,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有瘀點,脈弦澀。
【治法】養血逐瘀,兼以清熱。
【方用】生化湯加味。
5、血虛內熱型產后發熱
①證見產后低熱不退或夜熱早涼,眩暈,失眠,盜汗,手腳心熱,面色蒼白,舌淡,脈細數。
【治法】養血清熱,補氣血,調營衛。
【方用】八珍湯等。
②若見午后熱甚,顴紅,五心煩熱,口渴喜冷飲,便秘尿黃。
【治法】滋陰清熱,佐以養血。
【方用】一陰煎。
6、食滯發熱型產后發熱
多因產后脾胃本弱,恣食肥甘,停積不化,癥見胸膈飽悶,噯腐吞酸納呆,或脘腹脹痛。
【治法】消食導滯
【方用】異功散。
7、邪在少陽產后陰虛發熱
【治法】清熱育陰。
【方名】小柴胡湯。
【組成】人參4.5克,花粉6克,黃芩3克,柴胡3克,甘草3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女科切要》卷七。
對于產后發熱重點在于預防及調護。
(1) 做好產前檢查及孕期衛生指導,產前患有貧血、營養不良、急性外陰炎、陰道炎和宮頸炎的,應及時治療。妊娠兩個月后禁止性生活和盆浴。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陰道檢查。
(2) 臨產時應盡量進食和飲水,宮縮間隙抓緊時間休息,避免過度疲勞,接生者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對于有胎膜早破、產程延長、軟產道損傷和產后出血者,除對癥治療外,還應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3) 產后要注意衛生,保持會陰清潔,盡可能早地下床活動,以促進子宮收縮和惡露的排出。產褥期加強營養以增強身體抵抗力。
(4) 發熱期間應多飲水,高熱時要吃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必要時可采用酒精擦體降溫,但不能隨意用退燒藥,以免掩蓋病情而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