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
1、有嚴重的外傷史
2、椎管的棘突后凹壓痛叩擊痛其兩側筋肉有明顯壓痛緊張或變硬脊柱可有側彎或后凸畸形受損平面以下深淺感覺遲鈍或消失下肢肌肉松軟或緊張肌力減弱反射亢進減弱或消失
3、X線檢查可提示壓縮椎體的形態改變和移位情況并可觀察椎管腔的情況借以判斷脊髓損傷的程度
4、截癱的檢查依據其病史癥狀體征及X線表現即可確診外傷性截癱應與脊椎結核和腫瘤引起的截癱相鑒別通過X線片等檢查即可鑒別
二、鑒別:
截癱癥狀需要做如下鑒別。
1、椎間盤退化癥 年齡40歲左右特別是體力勞動者,常見于頸椎和腰椎,其相鄰椎體邊緣致密,或有唇樣增生改變,椎旁無擴大陰影,病人體溫和血沉正常。
2、先天性椎體畸形 多見于16~18歲,腰背疼痛,外觀或有脊柱側凸等畸形。X線攝片可見半椎體、椎體楔形改變或相鄰兩椎體融合或同時可見肋骨等畸形,兩側椎弓根橫突、肋骨的數目不等,這類先天畸形應與治愈型椎體結核鑒別。
3、腰椎間盤脫出 多見于20~40歲男性,腰痛及坐骨神經痛,咳嗽時痛加重。檢查可見腰側彎,生理前凸減少或消失,患側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是患者血沉和體溫均正常。腰椎4~5或腰椎5骶1結核后側病變常與混淆。
4、脊椎化膿性炎癥 發病前,病人多有皮膚癤腫或其他化膿灶病多驟起、體溫高,中毒癥狀明顯,受累部疼痛明顯,活動受限,局部軟組織腫脹和壓痛。X線攝片椎體可見骨質破壞,椎間變窄,常有死骨形成,多無膿腫形成,應行細菌和組織學檢查確診。
5、自發性環樞椎脫位 常繼發于咽部炎癥之后。10歲以下兒童,患兒常用手托住下頜,有斜頸,頸部活動受限,X線攝片環椎向前脫位,齒狀突向側位或后方移位,而無骨質破壞,無寒性膿腫陰影。CT檢查有助診斷。
6、扁平椎體 多見兒童,表現背痛、后凸畸形、脊柱運動受限,無全身癥狀,本病常見的有兩種病因:椎體嗜伊紅肉芽腫和骨軟骨病。X線攝片患椎楔形改變,可殘留一薄片,而相鄰椎間隙正常,椎旁可見稍擴大的陰影,病變治愈后,椎體高度多能不同程度恢復。
7、脊椎腫瘤 可分為原發和轉移兩大類:
(1)原發 常見30歲以下病人,常見良性的骨巨細胞瘤、骨軟骨瘤、血管瘤、惡性的有淋巴瘤、脊索瘤、尤文肉瘤等。
(2)轉移癌 多見于50歲左右病人,常見的有肺癌、乳癌、腎癌、肝癌、甲狀腺癌、前列腺癌等,轉移到椎體或附件,神經母細胞瘤則多見于5歲以下嬰幼兒。
三、處理措施:
截癱的護理:
1、心理護理
截癱病人創傷后的心理變化表現為抑郁、憤怒、內疚;對致殘事故,對自己,有時對肇事者,悔恨所造成的本人及家庭的悲劇。病人由于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 對個人生活、婚姻、工作、前途等會有許多考慮。護士要針對病人的情況進行安慰和鼓勵,使其能正確對待疾病,正確對待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對前途樹立信心。護 士還應該與病人家庭、工作單位聯系,爭取多方配合,以調動病人在各項治療護理中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對堅強的毅力來配合各項康復治療護理工作的進行。
2、四肢竣病人呼吸道護理
頸椎損傷結果造成肋間肌麻痹,正常人肋間肌換氣量占60%,當頸髓損傷肋間肌癱瘓由膈肌來代償其功能,頸4水平以上的損傷,使膈肌的活動受影響,病人需要人工呼吸機輔助維持呼吸,對高位截癱的病人,早期作預防性氣管切開,是減少肺部并發癥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1)氣管切開護理。有條件時應將病人置于單人病室,床邊備吸引、吸氧照明裝置,消毒氣管切開護理盒(或盤)內置藥碗、鑷子、吸痰管10~20根、紗 布。護理此類病人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清洗消毒內套管,及時、輕柔地用消毒導管吸出分泌物;吸痰1次換管一根,保持呼吸道濕化;可定時向氣道內滴入 生理鹽水,酌加糜蛋白酶、卡那霉素等藥物,或作超聲霧化吸入。應用人工呼吸機時更應重視氣道濕化的重要性,可在每次吸痰前5分鐘1次性注入生理鹽水 1~5ml,以刺激咳嗽反射,稀釋痰液,有利排痰。氣管外套管應備氣囊,防止機械呼吸時漏氣,每4小時放松氣囊1次,避免對氣管壁粘膜壓迫。護理氣管切開 病人必須強調無菌操作,以防止增加感染。
(2)截癱早期,因咳嗽反射受到影響可導致痰液的積聚,應每2小時幫助病人咳嗽排瘓,可用雙手 按壓上腹部以輔助呼吸,或輕輕叩擊胸背部,也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可減少肺部感染和萎縮。早期常插鼻胃管行胃腸減壓來緩解橫膈功能,要注意保持胃管的通 暢,觀察并記錄胃引流物的色、質、量。
3、中樞性高熱護理
頸脊髓損傷時,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皮膚血管擴張,停止 泌汗,體內積熱不能由液蒸發而發散,瘀滯體內,機體對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喪失了調節和適應的能力,病人常產生高熱,達40℃以上。因此要調節室溫,保持病 室通風,鼓勵病人多飲水。高熱時采取物理降溫,可將冰袋冰帽置于頭部,兩側腑窩、腹股溝等大血管流經處,或用冰水、50%酒精擦浴降溫。
4、防止泌尿道感染的護理
(1)截癱早期脊髓休克過程中,逼尿肌壓迫反射性收縮,尿潴留,需留置導尿,經2~3周持續引流后,應將導尿管改為每4小時開放1次,如果尿液混濁,沉 渣過多,可用生理鹽水或1:6000呋喃西林溶液200ml,作膀胱沖洗,使膀胱有脹有縮,有助于建立反射性膀胱,鼓勵或幫助病人大量飲水,每天不得少于 1500ml,以便于沖出尿中沉渣,預防泌尿系結石。留置導尿期間,每日用生理鹽水棉球、新潔爾滅酊棉球清潔消毒尿道口2次,保持尿道口清潔,成人一般可 選取用否留氏(Foley)導尿管,不用膠布固定,導尿管應每周更換1次,維持尿液導管始終低于膀胱水平面,當病人側臥時,導尿管不應橫跨于身體側面,應 由兩大腿之間通過,連接于消毒貯尿瓶或1次性集尿袋中,附有刻度,可定時記錄尿量,觀察尿色有無混濁、沉淀,定期送尿培養和做抗生素敏感試驗,一旦尿感, 可采取床頭抬高,增加入水量,將導尿管持續開放引流,膀胱沖洗,使用敏感抗生素等措施。
(2)截癱六周后,拔除尿管訓練排尿功能,可以用手掌輕輕按壓下腹部,協助病人排尿,如仍不能排尿或殘余尿過多,可采用定時開放或間斷導尿法;即每4小時導尿1次,病人出院后可教會由病人自己導尿,同時進行膀胱訓練,直到反射膀胱的建立。
5、褥瘡的預防及護理
截癱病人由于皮膚感覺障礙,體位不能隨意變動,骨突起部位皮膚、皮下組織受壓很易發生皮膚壞死形成褥瘡,截癱病人一旦褥瘡發生后由于支配皮膚的神經營養差,再加上發熱,低蛋白血癥等因素,褥瘡不易愈合,所以對于褥瘡應以預防為主。
(1)褥瘡的預防。受傷后骨突部即要用軟墊(海綿墊、氣圈)保護,也可使用氣墊床、電動床或水墊等,早期需定時翻身,通常每2小時翻身1次,翻身時要保 護受傷局部,保持脊柱中立位翻轉,防止脊柱扭曲,而造成新損傷,翻身后尾骶部,大粗隆及骨突部位均應用軟枕或海棉塊襯墊,保持關節功能位。病人的床單要清 潔、平整、干燥、無渣屑,任何褶皺均將增加局部壓力。晨晚間護理時可用溫水擦洗病人肢體,用酒精、滑石粉對骨突部位皮膚進行按摸,對痙攣性截癱病人,為了 避免肢體相互摩擦,可用棉枕或海綿枕隔開。
(2)褥瘡的分期和護理:
①瘀血紅潤期:由于局部皮膚長期受壓,可出現紅腫,組織變硬,此期用50%酒精按摩,局部避免受壓。
②炎癥浸潤期:若紅腫處繼續受壓,褥瘡范圍將擴散,常有水皰形成,消毒皮膚后可將水皰內液體抽出,不必剪除表皮,以防發生感染,局部可用紅外線照射,使局部干燥結痂。
③淺度潰瘍期:水皰潰破,局部感染,暴露真皮層,此時應將無活力的組織盡量剪除,使其不向深部發展,若創面平整,可用中藥八濕膏,珍珠八寶丹,若傷口分泌物較多,可用2%臺金氏溶液濕敷或磺胺冷霜外敷,肉芽生長過多,可隨時剪平,促使創口早日愈合。
④壞死潰瘍期:壞死侵入真皮下層,壞死組織呈黑色硬痂,痂下形成深部潰瘍或竇道,通止附著的粘液囊或骨組織,應迅速剪除壞死組織,臺金氏溶液或九一丹外 用,使壞死組織迅速脫落,待創面新鮮后,再用八濕膏、長皮膏、珍珠八寶丹或復方魚肝油膏敷貼,深面經久不愈的褥瘡常采用游離植皮,切除壞死組織縫合或推進 皮瓣術,護理重點應注意加強病人營養,糾正貧血,保持局部傷口清潔、干燥,以期早日愈合。
6、消化道紊亂的護理
脊髓 損傷后,軀體神經功能發生障礙,植物神經功能失去平衡,病人可出現一系列消化道紊亂的癥狀;全截癱病人在傷后常出現腹脹、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致使膈肌上 升,下降受限,加重呼吸困難,此時應禁食3~5日,必要時胃腸減壓,肛門排氣,肌注新斯的明。截癱病人肛門括約肌松弛,灌腸或肛管排氣時,肛管要插入 15~20cm灌腸采取低壓慢速。受傷后病人也常發生消化道出血,如嘔血、黑便等。因此在應用激素等藥物時應警惕消化道出血,護士要加強觀察治療及用藥效 果。對排便困難的護理要注意:
(1)飲食要定時、定質,多食粗纖維菜,多飲水,防止大便干燥。
(2)適當用緩瀉劑。
(3)訓練病人做自行按摩,順著結腸走向行腹壁按摩,可促進腸蠕動,幫助排便。
(4)訓練反射發生排便。幫助病人定時擴張肛門,大便失禁時可用清潔灌腸法,連續灌腸1~2次,使大便1次排凈。
7、高壓氧治療護理
脊髓損傷后早期應用高壓氧治療,可減少脊髓出血,水腫及缺氧狀態,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復。目前臨床應用24小時內連續3次高壓氧治療,間隔2小時重復1 次。護士陪同進艙,加壓時指導病人做吞咽動作,捏鼻吸氣,若有耳病可加強吹氣,喝水,癥狀嚴重時加壓速度減慢,同時應密切觀察病情,注意神志、心跳、血 壓,若有惡心、頭昏、煩躁、視野縮小、嘔吐、抽搐等癥狀可將面罩取下,改為自然呼吸。減壓時要注意病人保暖,開放一切引流管,輸液瓶內插入長針頭,注意用 氧安全措施。
8、恢復鍛煉
對于在家進行恢復功能鍛煉的截癱患者,首先一定要樹立戰勝病魔的勇氣和自信,其次,要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勞逸結合地進行最大限度的功能鍛煉。
9、肌肉關節運動法
每日3—4次做癱瘓平面以下的肌肉被運活動,包括揉、搓等按摩手法,促進血液循環,保持肌肉豐滿,同時進行癱瘓平面以下的各關節被動運動,保持關節靈活,以防關節僵化而影響進一步的功能鍛煉。
10、抵膝抱臀站立法
此法適用于脊髓損傷三個月后的截癱患者,具體順序如下:
(1)讓患者雙手扶床邊,雙腳著地,坐于床邊;
(2)配合者坐于患者對面,以自己的膝蓋部位抵住患者的膝蓋部位,雙手抱緊患者臀部,并讓患者雙手抱住自己的肩膀。
(3)配合者雙手用力抱緊患者臀部并往自己的方向牽拉,同時患者雙手用力即可站起。
以上動作完成后,每次可讓患者站立15—30分鐘,依次遞增,如有頭暈、惡心等不適,可坐下休息片刻重新進行,以便患者逐步適應,如站立后患者雙腳腫脹青紫,可在晚上睡覺時將患者雙腳墊高,腫脹即可消退。
11、扶物行走法
站立一段時間后,可讓患者鍛煉扶物行走。膝關節固定器固定患者膝蓋部位,然后扶雙杠配合者進行邁步、抬腿等功能重建性鍛煉。
以上三種功能鍛煉方式應用時互相結合,對截癱患者的最終恢復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