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腦癥狀群
(1)眼球運動障礙:中腦的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及四疊體三個部分之一或全部發生病變時, 出現動眼神經及滑車神經的麻痹,兩眼球上視、下視癱瘓,即Parinaud綜合征。
(2)感覺障礙:腦干病變同時侵及內側丘系及脊髓丘腦束, 則出現病灶對側半身各種感覺障礙,包括痛、溫、觸覺及深感覺障礙。
(3)運動障礙:腦干病變時出現病灶對側中樞性面神經、舌下神經及中樞性上下肢癱瘓。中腦的大腦腳發生病變時,常侵及動眼神經的髓內或髓外根,而出現Weber綜合征,即病變側動眼神經癱瘓和對側中樞性癱瘓。中腦紅核、黑質損傷,則出現不隨意運動,肌張力減低或增高。出現去大腦強直時,全身肌張力顯著增高。
(4)瞳孔異常:動眼神經的縮瞳核及其纖維受損,病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減弱或消失。
(5)Claude癥候群:中腦背側部近于大腦導水管處病變,同時伴有小腦結合臂的損害時,表現同側動眼神經麻痹,對側上下肢共濟失調等小腦癥狀及體征。
(6)精神及睡眠障礙:中腦被蓋部病變損害了中腦網狀結構,表現為中腦幻覺。患者在黃昏時引起幻視或感覺性幻覺。如看到活動的動物、人體、瑰麗景色,患者自知力缺如,并常以此為樂,可伴有嗜睡、感覺障礙。
2.腦橋癥狀
(1)顱神經癥狀:腦橋病變引起的三叉神經癥狀以病灶側面部感覺障礙為主,角膜反射減低或喪失,同側咀嚼肌萎縮且肌力弱,張口下頜偏向患側,外展神經麻痹,眼球內斜。
(2)感覺障礙:感覺障礙程度不一,有的完全缺失,有的輕度減退。股體感覺障礙及面部感覺可以呈交叉狀態。肢體感覺癥狀又表現為分離性感覺障礙。
(3)運動麻痹:多于病灶對側出現偏癱。腦橋下部病變時,病側出現面神經麻痹,對側出現偏癱,同時病灶側尚有外展神經麻痹。
(4)小腦癥狀:小腦癥狀為為腦橋病變重要的癥狀之一 ,腦橋與小腦關系密切,腦橋病變時病灶側出現共濟失調及其他小腦癥狀。
(5)精神及睡眠障礙:腦橋病變因損傷腦干網狀結構可出現精神障礙、智力下降及睡眠障礙,起初淡漠、嗜睡、悲痛易哭、繼之則好動,語言訥吃。
3.延髓癥狀群
(1)肢體癱瘓:延髓錐體束交叉上方病變時,病灶對側上下肢出現中樞性癱瘓,伴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錐體束征陽性。錐體交叉處病變時,出現上下肢交叉性癱瘓,病側上肢癱,對側下肢癱。
(2)感覺障礙:延髓病變損傷感覺傳導路時,多出現病變對側肢體的分離性感覺障礙。病灶損害雙側內側丘系時,可出現雙側深感覺障礙。
(3)顱神經障礙:延髓病變時,可出現第Ⅺ、Ⅹ、Ⅺ、Ⅻ對顱神經的損害癥狀。表現為吞咽困難、聲音嘶啞、舌肌萎縮等。
(4)小腦癥狀:延髓病變侵及繩狀體,則發生同側小腦癥狀,表現為肌張力減退,平衡不穩、患者向病側傾倒。
(5)植物神經癥狀:一側延髓病變可出現霍納氏征, 即眼球內陷、瞳孔及眼裂變小。常伴有汗液、唾液分泌過多。延髓呼吸中樞損傷可出現呼吸節律紊亂,甚至出現呼吸停止。心血管中樞障礙則表現為心動節律紊亂及血壓升高。
(6)精神癥狀:延髓病變的患者可出現陣發性焦慮,且常于夜間發作。有的出現幻視及錯認。
腦占位性病變:顱內占位性病變,是指顱腔內一定空間被局灶性病變所占據,引起臨床局灶性神經癥狀、體征和顱壓增高,這種病變稱為顱內占位性病變,也叫腦占位性病變。
腦干損害體征:腦干損傷后,除了有局部腦神經受損的表現外,意識障礙、運動感覺障礙的表現往往較重,而且還可有呼吸循環功能的衰竭,危及生命。
腦功能不全:是指由于某些病因所導致的大腦功能不能完全地發揮出來,或者說不能使機體實行正常的意識情緒活動,從而對機體產生一定的影響。
腦干梗塞:椎基底動脈及其分支有粥樣硬化,或動脈栓塞、痙攣、炎癥導致管腔狹窄、缺血而引起的循環障礙。
腦干出血:頭動有時頭疼,頭暈,出汗,嚴重情況下通常長時間昏迷。腦干出血大多發生在腦橋。CT表現為團狀、圓形或橢圓形高密度影;CT值為40~80HU;單發或多發(大多為單發);病變邊緣清晰。若出血量大,可使腦干增粗,密度增高,橋池和環池變窄或消失,也可破入第四腦室,向上倒流,引起第三腦室和中腦導水管呈腦室鑄形改變,體積膨脹,向前突破,可出現橋池、環池、鞍上池積血。少量出血時,要注意與后顱凹顱骨容積效應干擾相鑒別。
預防:無特殊。
腦干病變引起眼瞼下垂?;颊咭粋妊鄄€下垂,瞳孔散大,另一側上下肢麻木、無力,這很可能是腦干病變所致。兒童常發于腦干腫瘤,老年人則多發于腦血管病。醫院的核磁共振可確診,確診后可到神經外科治療,以免病情擴大造成殘疾,甚至危及生命。當您發現自己的眼瞼下垂時,給自己做個身體的健康檢查,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