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病 新型隱球菌易侵襲中樞神經系統,原因不清,可能與腦脊液中存在天門冬素及肌酐有助于菌生長有關。也易引起亞急性或慢性腦膜炎及腦膜腦炎。1978年Forar統計220例隱球菌感染病例中,僅有19例無中樞神經受累,因此隱球菌腦膜炎是真菌所致胸膜炎中最常見的類型。其臨床表現頗似結核性腦膜炎,但有時隱球菌性肉芽腫局限于腦和脊髓的某個部位,則與腦瘤或腦膿腫等相似。
一般起病緩慢,開始癥狀多為輕度陣發性頭痛,以后則逐漸加重,但仍可自然緩解,經常反復;多伴有惡心、嘔吐、暈眩及不同程度的發熱,數周或數月后可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如頸項強直,腦膜刺激征陽性及各種眼部征象(有視力模糊、眩暈、復視、畏光、眼球麻痹、震顫、弱視等)。常伴有眼底水腫及視網膜滲出性改變。
腦脊液檢查與結核性腦膜炎不易區分,外觀微濁,白細胞總數約在0.05~0.5/L之間,主要為淋巴細胞,隱球菌往往混雜其中,如不經墨汁染色則可誤認為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糖與氯化物均降低,蛋白常在2g/L以上,與本病炎癥表現不相平行,取腦脊液離心沉渣,作墨汁染色后在顯微鏡下見隱球菌呈圓形孢子,直徑5~20μm,內有反光顆粒,外圍有一厚膜,有時可見出芽孢子,但無菌絲。腦脊液培養亦有助于診斷。
如不治療,多在三個月至半年左右趨于惡化,出現一系列運動障礙如偏癱、失語、共濟失調等;精神錯亂以至抽風昏迷,最后多因呼吸衰竭死亡。嚴重暴發病例可在數周內死亡。偶見有兩年以上仍反復發作而遷延不愈者。新生兒則病程較短,預后惡劣。
2.肺隱球菌病 常并發于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病,亦可單獨發生,或繼發于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慢性支氣管炎等。其病變系在支氣管周圍發生彌漫浸潤,或粟粒狀分布或孤立的損害,原發者常由于無明顯臨床表現而被忽視。近年來胸科手術及尸檢中偶可發現肺部有很小的肉芽腫,經病理檢查證實為隱球菌感染,但臨床上并未出現癥狀,故認為肺部隱球菌性肉芽腫可以是原發灶,以后再蔓延到中樞神經系統等處。肺部單獨發病且出現癥狀者較少見,一旦出現癥狀,則與肺結核不易區分,如低熱、咳嗽、粘液性痰、胸痛、胸悶、倦怠、體重減輕等,但多趨于自愈,嚴重者罕見。少數患者可呈急性肺炎表現,胸部攝片示肺下野有單個(較多見)或多個結節,周圍無顯著炎癥浸潤,呈孤立的大圓形陰影,易誤診為結核瘤或腫瘤,有時可有空洞形成。對肺隱球菌病的早期診斷,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3.皮膚粘膜隱球菌病 皮膚粘膜隱球菌病很少單獨發生,常為全身性隱球菌病的局部表現,可能由腦膜、肺部和其他病灶播散所致,主要表現為面部座瘡樣皮疹、硬結或隨病變擴大而中心壞死,形成潰瘍。間或也有發生于硬腭、軟腭、舌、齒齦、咽部、鼻腔等粘膜上。自覺癥狀并不嚴重,病程漫長。
4.骨隱球菌病 好侵犯顱骨及脊柱,但關節常不被波及。骨損害呈慢性多發的散在破壞性病變,無骨膜增生,但可有腫脹及疼痛。X線無特殊表現。
5.內臟隱球菌病 系由播散引起。心、睪丸、前列腺、眼部等常可波及,但不波及腎、肝、脾、淋巴結等部位。胃腸道及泌尿生殖系統的感染與結核相似。有時通過蜘蛛膜下腔可直接侵及眼或通過血行播散而入眼色素層、視網膜、晶狀體等。個別情況下可侵犯心臟,引起心內膜炎。
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是陰道內的一種常見的菌種,在月經期前后、停經期或生產后,當陰道酸度減少,霉菌和細菌之間正常的平衡被破壞時,念珠菌數量會急速增加而造成感染。其特征是灰白色乳酪狀白帶,其癢無比。最常發生在糖尿病患者、孕婦等免疫力較差的婦女,或是穿著太緊密的長褲也可能發生。
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稱為真菌病,發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膚癬菌病由人體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 感染可區分為:表面感染,皮膚感染,皮下組織感染,深部感染和條件性感染。觀察患者有無牙關緊閉、陣發性抽搐、痙笑、角弓反張,全身強直及陣發性痙攣,特別注意呼吸道是否通暢,有無喉頭痙攣。待患者安靜后,再檢查有無肺部并發癥,也可行必要的輔助檢查。
細菌感染:桿菌,球菌,革蘭氏染色陽性和陰性細菌,全身各個器官,各系統都可發生細菌感染。一般要結合癥狀(大多全身癥狀明顯)及化驗確診。
霉菌感染:霉菌性陰道炎,由霉菌感染引起。其發病率已高于滴蟲性陰道炎。醫學上把霉菌感染稱為是念珠菌的感染,因此霉菌性陰道炎也稱念珠菌性陰道炎。多見于幼女、孕婦、糖尿病患者,以及絕經后曾用較大劑量雌激素治療的患者。
白色念珠菌感染,常表現為陰道炎。念珠菌陰道炎是一種常見的陰道炎,習稱霉菌陰道炎,發病率僅次于滴蟲陰道炎。由念珠菌中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此菌呈卵園形,有芽生孢子及細胞發芽伸長而形成的假菌絲,假菌絲與孢子相連成鏈狀或分枝狀。念珠菌對熱的抵抗力不強,加熱至60.C1小時即可死亡;但對干燥、日光、紫外線及化學制濟等抵抗力較強。
1.慎用抗生素和皮質激素:
長期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可引起菌群失調,長期大量應用皮質激素可抑制機體免疫功能,均可增加隱球菌感染與播散的機會。
2.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注意易于繼發隱球菌感染的疾病,如艾滋病、惡性腫瘤、慢性消耗性疾病、結締組織病及器官移植等。對于這類病人,應高度警惕隱球菌感染發生的可能性。對高度懷疑本病而無確切證據之前,即可應用抗真菌劑預防治療。
3.注意衛生防病:
預防本菌感染,應加強對鳥鴿糞等的管理,避免接觸到被污染的土壤,防止鴿糞污染空氣,忌食腐爛變質的梨、桃等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