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而局限的丘腦下部原發損傷極為少見,在頭顱遭受外傷的過程中,常出現多個部位的損傷,因此丘腦下部損傷的診斷常受到其他部位腦損傷引起的癥狀的干擾,在臨床上只要具有一種或兩種丘腦下部損傷的表現,就應想到有丘腦下部損傷的可能性,特別是鞍區及其附近有顱底骨折時,更應提高警惕。
丘腦下部損害需要做如下鑒別。
丘腦下部損害往往與嚴重腦挫裂傷、腦干損傷或顱內高壓同時伴發,臨床表現復雜,常相互參錯,故較少單純的典型病例。一般只要有某些代表丘腦下部損傷的征象,即可考慮伴有此部損傷。通過CT和MRI檢查,明顯提高了丘腦下部損傷的診斷水平。不過有時對三腦室附近的灶性出血,常因容積效應影響不易在CT圖像上顯示,故對于丘腦下部仍以MRI為佳,即使只有細小的散在斑點狀出血也能夠顯示,于急性期在T1加權像上為低信號,在T2加權像則呈等信號。亞急性和慢性期T1加權像上出血灶為清晰的高信號,更利于識別。
丘腦下部損傷的治療當以非手術治療為主,應盡量減少腦損傷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應、嚴密觀察顱內有無繼發血腫、維持機體內外環境的生理平衡及預防各種合并癥的發生。除非顱內有繼發性血腫或有難以遏制的顱內高壓手術外,一般不需外科處理。
非手術治療:丘腦下部損傷發生之際,也就是繼發性腦損害開始之時,兩者密切相連、互為因果,所以盡早進行合理的治療,是減少傷殘率、降低死亡率的要害。非手術治療的目的,首先是防止腦傷后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加重腦損害,其次是提供一個良好的內環境,使部分受損腦細胞恢復機能。因此,正確的處理應是既著眼于顱內、又顧及到全身①一般處理:對輕型和部分創傷反應較小的中型丘腦下部損傷病人,主要是對癥治療、防治腦水腫,密切觀察病情,及時進行顱內壓監護及/或復查CT掃描。對處于昏迷狀態的中、重型病人,除給予非手術治療外,應加強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