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炎癥性鱗屑
1.病毒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性皮疹性疾病,多見于嬰幼兒及兒童,多呈流行性。一般病程較短,鱗常呈細小糠批狀。
(1)麻疹:其疹期只有1周,隨疹退脫糠狀細屑而愈。
(2)風疹:從發疹到消退只有3-4d,疹消退則脫細小碎屑。
(3)幼兒急疹:從發疹至消退只有3d,疹消退有少許細屑,或見不到屑。
2.球菌感染性疾病
(1)猩紅熱:起病第互天發疹呈彌漫猩紅色,皮疹只持續2-4d
(2)丹毒:紅斑腫脹消退后遺有輕度糠批樣細屑,若有水瘡則有癡皮形成。
3.桿菌感染性疾病
(1)紅癬:為微細棒狀桿菌引起,多見于腋窩、腹股溝為棕紅色斑片,較老的損害有皺紋,并有微細鱗屑覆蓋表面,革蘭染色呈陽性棒狀桿菌。
(2)尋常型狼瘡:病程較長可延續數十年之久。在扁平型損害表面呈片塊狀,其面光滑,可見少量鱗屑。
(3)結核樣型麻風:為大的紅色斑塊,表面干粗,有合毛脫落及感覺障礙,表面覆蓋著細碎干性鱗屑。
4.真菌感染性疾病
(1)頭部白癬:主要侵犯兒童頭部毛發及毛囊。在頭部出現圓形糠批狀鱗屑白斑,其周常有衛星狀小的鱗屑圓的斑片。界限清楚,發根部有一白色套狀色鞘,發長出0.5cm處折斷為其特點。拔發鏡檢可見發外型及發內型真菌孢子。伍德燈暗室照射病發有綠色熒光。
(2)手足癬:丘疹鱗屑型常呈環狀或弧形排列的丘疹,邊緣部丘疹有小片狀脫屑,主要侵犯皮膚角質層。刮取鱗屑鏡檢可見真菌菌絲。
(3)體癬:主要侵犯皮膚角質層,可引起輕度炎癥反應。損害排列呈環形或同心環形,邊緣隆起呈堤狀,由鱗屑性丘疹組成。中心皮膚常光滑正常。刮取鱗屑可查到真菌菌絲。
(4)股癬:多侵犯股內側呈扇形,邊緣隆起呈堤狀,由鱗屑狀丘疹組成。中心皮膚光滑,鱗屑可查到真菌菌絲。
(5)花斑癬:為圓形及卵圓形糠批孢子菌引起,易侵犯頸、胸、背部,為圓形棕褐色或白色斑疹,表面附有緊密而薄的翻著細屑,查屑可見抱子或菌絲。
(6)疊瓦癬:見于熱帶及亞熱帶,為同心性毛癬菌引起,多見于軀干和四肢。寄生于皮膚角質層,而形成同心圓形,或相互融合成蝸旋紋形。鱗屑特點為一端附著在表皮,另一端則游離而傾向中心為其特點。
5.螺旋體感染性疾病
(1)二期梅毒斑疹:分體軀干四肢、手掌及足蹈掌心;在軀干常呈紅色玫瑰疹型斑疹,在手足掌心多為圓形紅斑,且無癥狀為其特點。軀干皮疹可有細糠狀屑,而在手足心圓形斑疹常于斑外緣內側約l-2mm處呈環狀鱗屑損害為其特點。
(2)二期梅毒銀屑病樣鱗屑斑:損害大小不等色常深紅,表面有較厚銀白鱗屑蓋覆。手足掌可見深紅色圓形斑,表面常見角化而厚的鱗屑為其特點。
(3)二期梅毒疹炎癥較重有滲出傾向的蠣殼形梅毒疹:可發生于面、軀干、四肢。由鱗屑及癡度混合組成,為皮層頓殼狀棕黑色高起硬性損害,臨床少見。在二期雅司病及銀屑病也可見到煙殼形皮損。
6.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1)濕疹及接觸性皮炎:其主要組織病理改變在表皮及真皮淺層,表現為表皮細胞內及細胞間水腫,真皮淺層水腫,小血管充血,及非特異性炎癥細胞浸潤。進人亞急性期常出現棘層增生肥厚、輕度水腫,及炎癥細胞在真皮淺層浸潤。此時表皮角層常出現角化不全,鱗屑增多,成小片狀鱗屑。
(2)剝脫性皮炎:剝脫性皮炎最常引起的是藥物,及繼發于皮膚病如銀屑病J溢性皮炎濕疹等。其臨床表現為全身彌漫性潮紅充血,皮膚鱗屑成大片狀葉狀剝脫,手足掌呈套狀脫落為其特點。剝脫鱗屑持久,病程長,反復剝脫。常伴發燒、水電解質失衡、,心律紊亂及心力衰竭。
7.結締組織病
(1)慢性盤狀紅斑狼瘡:盤狀紅斑狼瘡的紅斑損害上有黏著性鱗屑,成片狀較硬,蓋覆皮損表面。用力揭下則于其下面可見有地毯釘樣角化栓鑲嵌在毛囊口中,此為其特點。并可見表皮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
(2)系統性紅斑狼瘡:面部有蝶形紅斑,表面光滑,附有灰白色鱗屑。
(3)皮肌炎:于面部、上胸、四肢伸側可見對稱性水腫性紅斑,表面附有糠狀鱗屑。大關節伸側對稱性的紅斑、糠狀鱗屑性丘疹也為皮肌炎特征性皮疹之一。
8.急性發熱性皮膚部膜淋巴結綜合征
此病又名川病。好發于 5歲以下嬰幼兒。發病后3-5 d可見麻疹樣及猩紅熱樣皮疹。特點是病程第二周指趾末端甲周處,開始有膜狀脫屑,繼而全身脫屑為其特征。
9.丘疹鱗屑性皮膚病
(1)銀屑病:為紅斑鱗屑損害,分布頭皮,軀干四肢。其鱗屑覆蓋皮損面,呈銀白色云母狀成層脫落,為其特點。刮去鱗屑則出現光滑薄膜現象及出血點現象。病變部頭發呈束狀。
(2)福銀屑?。河悬c狀及斑塊狀兩種形態,表面有細薄鱗屑。
(3)玫瑰糠疹:為大小約2-5cm直徑的長橢圓形斑疹、紅色、其長軸與皮膚紋理走向一致為其特點。鱗屑多為中心性,靠邊緣鱗屑少為其特點。
(4)毛發紅糠疹:是一種慢性鱗屑性炎癥性皮膚病。發病自頭部點干向下肢移行。頭皮常先有較厚的灰白色糠批樣鱗屑,很快累及面部發生潮紅,有干性糠批屑、似脂溢性皮炎。特征性皮疹為毛囊性角化丘疹和散在鱗屑性紅色斑塊。特別在手指第一二指節背有毛囊性角化硬丘疹,具有診斷意義。
10.環狀紅斑樣皮膚病
(1)川遠心性環狀紅斑:初為淡紅色扁平丘疹,以后呈遠心性擴大成環狀,邊緣隆起,中心消退。可互相連成地圖狀,邊緣附有鱗屑。
(2)匐行性環狀紅斑:為內臟腫瘤在皮膚上的表現,初為小紅丘疹,遠心臟擴大成環狀,并不斷發生新疹呈同心性擴大,連成腦回狀及水紋狀、圖案狀等奇異形態。邊緣隆起成紫色有鱗屑附著。
11.營養障礙性 脫屑性紅皮?。憾喟l生于一歲以內嬰兒,以生后 3個月內多見。母乳喂養發病率高。與維生素 B族和維生素 H缺乏有關。主要在頭皮、面部、腋下、臀部出現紅斑,有糠狀及云片狀脫屑。損害不斷擴大致全身彌漫潮紅,呈云母片狀層層剝脫,成剝脫性皮炎樣。
12.皮脂腺疾病
(1)干性脂溢:頭皮癢常有彌漫性灰白色小片鱗屑、梳頭時脫落于肩部。
(2)脂溢性皮炎:發生于皮脂溢出部位如頭皮、耳后、面部、腋、上胸、肩腫間。初發為毛囊性紅丘疹,以后擴大成黃紅色斑片,境界清楚,其上覆有油膩性鱗屑。
應該與下面的癥狀相鑒別:
1.白色糠疹 又名單純糠疹,日光照射可引起發病,多見于兒童,春季易發病。皮疹為色素略減退性斑片,干粗有細小糠批狀細屑。多見于面部、上臂、頸、肩。
2.連圈狀況糠疹 為一種輕度角化性皮膚病,病因不明。皮損為圓形或卵圓形褐色斑片,大小約5-20cm直徑。邊界清楚,不隆起,表面有細小皺紋,覆有菲薄糠狀細屑,緊貼皮膚不易剝離。好發生于腹部及腰部。
3.尋常性魚鱗病 為不全外顯性。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出生后數月于背部、四肢伸側、面部出現棕黑色魚鱗狀角化鱗狀屑,緊貼皮膚不易剝離。皮膚干燥,不出汗,冬重夏輕。常合并手足掌角化。
4.石棉狀糠疹 病因不明。特點為自毛根部有可移動性的白色管鞘,包圍發干。毛發遠端有石棉狀載著性軟而厚的白鱗屑,形成屋瓦狀;但毛發及頭皮無任何損傷,也無炎癥。
5.鱗狀毛囊角化 病因不明,好發于青壯年。皮損為薄鱗狀片狀角化,其中心有一與毛囊口一致的黑點狀角化,屑呈圓形,邊緣游離,周圍繞以色素略減退的暈。鱗屑脫落后中央黑點仍存在。皮損多在股外側、臀、腰脅部。無自覺癥狀,冬重夏輕。
多食水果、蔬菜和含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忌海鮮及辣刺激性食物。
魚鱗病雖然不痛不癢(有少數患者微癢),但可遺傳下一代,給青少年帶來了心理壓力,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造成悲觀情緒。因此,應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
專家忠告:魚鱗病雖可遺傳,但不傳染,年青人不要背上思想包袱。只要積極配合治療,是完全可以避免再遺傳下一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