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脫位的特殊表現 肘部明顯畸形,肘窩部飽滿,前臂外觀變短,尺骨鷹嘴后突,肘后部空虛和凹陷。關節彈性固定于120~140度,只有微小的被動活動 度。肘后骨性標志關系改變,在正常情況下肘伸直位時,尺骨鷹嘴和肱骨內、外上髁三點呈一直線;屈肘時則呈一等腰三角形。脫位時上述關系被破壞,肱骨髁上骨 折時三角關系保持正常,此征是鑒別二者的要點。
2.肘關節脫位的合并癥 后脫位有時合并尺神經傷及其它神經傷、尺骨喙突骨折,前脫位時多伴有尺骨鷹嘴骨折等。
3.X線檢查 肘關節正側位片可顯示脫位類型、合并骨折情況,并與髁上骨折相區別。
本病可以發生以下的一些并發癥:
一、關節脫位早期并發癥:
當患者受傷時,附著于肱骨外髁的肌肉收縮,關節囊破裂,再合并直接的外力作用,可造成外髁撕脫骨折。由于向內、外側脫位時的移位將尺神經與周圍的組織撕脫,一并向內或外移位,可造成尺神經牽拉傷,有和還可合并血管的損傷。故骨折、神經損傷、血管損傷、感染是肘關節脫位常見的早期并發癥。還可并發Volkmann缺血攣縮。
二、關節脫位晚期并發癥:
晚期的并發癥多是由于患者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引起,主要包括關節僵硬、骨缺血性壞死、骨化性肌炎、創傷性關節炎等。
??? 本病診斷依據:有外傷史,以跌到手掌撐地最多見。患處腫、痛、不能活動,患者以健手托住患側前臂,肘關節處于半伸直位,被動運動時伸不直肘部。肘后空虛感,可摸到凹陷處。肘部三點關系完全破壞,失去正常關系。X線檢查可確診。??? 1、肱骨遠端全骺分離與肘關節脫位的鑒別: 小兒X線片上肱骨小頭骨化中心未顯現,僅靠X線片診斷,極易誤診為肘關節脫位。由于兒童時期骺板的強度遠不及關節囊及韌帶,對兒童的關節部位損傷,首先要考慮有無骨骺損傷的可能;其次,仔細全面的臨床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根據腫脹、壓痛及瘀血斑的部位可對骨折部位有一初步印象,利用一些特殊骨性標志如肘后三角等來診斷和鑒別肱骨下端骨骺分離與肘關節脫位。第三,熟悉小兒肘關節解剖形態及生理演變,才能在閱讀X線片時提高診斷符合率,以免誤診誤治,給患兒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后果。 2、合并尺骨鷹嘴骨折的肘關節前脫位與伸直型孟氏骨折的鑒別: 合并尺骨鷹嘴骨折的肘關節前脫位的主要臨床特征是尺骨近端發生骨折,肱骨遠端穿過尺骨鷹嘴,使肘關節產生前脫位。由于多起因于高能量創傷,因此尺骨近端多為復雜的粉碎性骨折,少數也可發生于尺骨鷹嘴單純的斜形骨折。肱橈關節大都同時伴有脫位,但上橈尺關節無分離。其診斷要點是: (1)肘關節前脫位;? (2)尺骨近端骨折; (3)上橈尺關節無分離。 因這種損傷同時伴有肱橈關節脫位,臨床易與伸直型孟氏骨折相混淆,診斷時應予以鑒別。 3、肱骨髁上骨折與肘關節脫位: (1)肱骨髁上骨折(申直型) 時,肘關節可部分活動,肘后三角無變化,上臂短縮、前臂正常。 (2)肘關節脫位時,肘關節彈性固定,肘后三角有變化,上臂正常、前臂短縮。治療措施
1.新鮮肘關節后脫位
手法復位,多用牽引復位法。在臂叢麻醉下,術者一手握住傷肢前臂、旋后,使肱二肌松弛后進行牽引,助手作反牽引,先糾正側方移位,再在繼續牽引下屈曲肘關節,同時將肱骨稍向后推,復位時可感到響聲,如已復位,關節活動和骨性標志即恢復正常,如果一人操作,可用膝肘復位法或椅背復位法。
注意事項:復位前應檢查有無尺神經損傷,復位時應先糾正側方移位,有時要先將肘稍過伸牽引,以便使嵌在肱骨鷹嘴窩內的尺骨喙突脫出,再屈肘牽引復位,若合并肱骨內上髁骨折,肘關節復位后,肱骨內上髁多可隨之復位;但有時骨折片嵌入肱尺關節間隙,可高度外展前臂,利用屈肌的牽拉作用將骨折片拉出。
復位后的處理:復位后,用石膏或夾板將肘固定于屈曲90度位,3~4周后去除固定,逐漸練習關節自動活動,要防止被動牽拉,以免引起骨化肌炎。
肘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內上髁骨折或橈骨小頭骨折,手法復位失敗者,可行手術復位;成人可作橈骨小頭切除。
2.陳舊性脫位
陳舊性肘關節脫位,損傷在三個月以內,可試行手法復位,如不能復位時,切不可強力復位,應采取手術復位。如合并有尺神經損傷,手術時應先探查神經,在保護神經下進行手術復位,復位后宜將尺神經移至肘前,如關節軟骨已破壞,應考慮作肘關節成形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3.肘關節前脫位
手法復位時,應將肘關節呈高度屈曲位進行,一助手牽拉上臂,術者握前臂,推前臂向后,即可復位。復位后固定于半伸肘位4周,有時尺骨鷹嘴不能手法整復,需手術復位固定。
肘關節脫位是由于外傷性因素引起,無特殊的預防措施,注意生產生活安全,避免外傷是關鍵。另外還需注意,肘關節脫位的患者應早期活動關節,解除固定后即主動作伸屈及前臂旋轉活動或輔以理療。但過分強行扳拉,易發生肘關節周圍骨化性肌炎。因此需嚴格依照醫囑進行功能鍛煉,以便使患肢盡快恢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