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個月是嬰兒味覺發育的敏感期,嬰兒憑著自己的味覺選擇進食。隨著奶量的增加和輔食的添加嬰兒的消化能力有些不足;再加上喂養不當造成嬰兒食欲減低或厭食。正常情況下食欲減低是一種自我保護,通過減少進入量,使腸道功能、肝腎功能得以恢復。多數嬰兒進過10-15天厭食便自然消失。
2、部分嬰兒食欲恢復較慢或家長過急,采取強行喂奶、奶的濃度加大、夜間增加喂奶次數等,均不利于食欲恢復。如果長時間食欲不好,可導致嬰兒營養不良、貧血、鋅缺乏等疾病,更加重厭食。
嬰兒喂養困難的鑒別診斷:
1、嬰兒食欲不振:嬰兒的食欲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溫度變化、環境變化、接觸不熟悉的人及體內消化和排泄狀況的改變等。短暫的食欲不振不是病兆,如連續2-3天食量減少或絕食,并出現便秘、手心發熱、口唇發干、呼吸變粗、精神不振、哭鬧等現象,則應注意。不發熱者,可給孩子助消化的中藥和雙歧桿菌等菌群調節劑,也可多喂開水(可加果汁、菜汁)。待嬰兒積食消除,消化通暢,便會很快恢復正常的食欲。嬰兒患病時食欲也會明顯減退。如新生兒鼻腔內分泌物堵塞、口腔潰瘍、患鵝口瘡、發熱、肝炎等,都會影響嬰兒的食欲。
2、嬰兒消化不良:嬰兒消化不良是一種常見的癥狀,除了使用一些助消化的藥物外,有些食物對小兒消化不良也有一些幫助。
1、解決喂養困難的方法主要是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和合理喂養(見添加輔食的順序和原則)。小嬰兒對新食物攝入有“恐新”行為,表現為進食新食物后嘔吐,所以當小嬰兒出現此情況,不要誤認為是喂養困難,應反復嘗試10-15次,否則可能拒接嬰兒獲得一種良好食物的來源。
2、如果通過改變進食行為和喂養方式嬰兒食欲恢復仍較慢或體重增長受到影響,可采用體療的方式、助消化藥物等幫助小兒的食欲增加,從而改善 嬰兒喂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