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壓痛點椎旁或棘突壓痛,壓痛位置一般與受累節段相一致。
(2)頸椎活動范圍即進行前屈、后伸、側屈及旋轉活動的檢查。神經根型頸椎病者頸部活動受限比較明顯,而椎動脈型頸椎病者在某一方向活動時可出現眩暈。
(3)椎間扎擠壓試驗讓患.者頭向患側傾斜,檢查者左手掌平放于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掌輕叩擊左手臂背側,如出現根性痛或麻木則為陽性。在神經根癥狀較重者則雙手輕壓頭部即可出現疼痛、麻木表現或加劇。
(4)椎間扎分離試驗對疑有根性癥狀者,患者坐位,雙手托住頭部并向上牽引,如出現上肢疼痛麻木減輕者則為陽性。
(5)神經根牽拉試驗.又稱臂叢牽拉試驗,患者坐位,頭轉向健側,檢查者一手抵住耳后部,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牽拉,如出現肢體麻木或放射痛即為陽性
(6)霍夫曼民征檢查右手輕托患者之前臂,一手中食指夾住其中指,用拇指叩擊中指指甲部,若出現陽性即四指屈曲反射,則說明預部脊髓、神經損傷。
(7)旋頸試驗又稱椎動脈扭曲試驗,病人坐位,做主動旋轉頸部活動,反復幾次。若出現嘔吐或突然跌倒,即為試驗陽性,提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8)感覺障礙檢查對頸椎病人做皮膚感覺檢查有助于了解病變的程度。不同部位出現的感覺障礙可確定病變頸椎的節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現,出現麻木時已進入中期,感覺完全消失已處在病變的后期。
(9)肌力的檢查頸椎病損傷神經根或脊髓者,肌力均下降,若失去神經支配則肌力可為零。根據各肌肉支配的神經不同可判斷神經損傷的部位及節段。
頸部僵硬的鑒別診斷:
1、頸部肌肉腫脹變硬:頸部肌肉腫脹變硬是由于骨化性肌炎疾病引起的一種臨床癥狀。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為進行性骨質結構于肌肉、結締組織內沉積所引起的肌肉硬化、趾、拇畸形的一種疾病。病因不清。一部份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見于兒童或青年。表現為畸特的先天性斜頸、扭轉和頸部肌肉腫脹、變硬,但多數不伴疼痛。全身肌肉均可累及。劇烈運動或外傷可引起肌肉破裂、出血和血腫形成,多數病人血腫吸收,但亦可繼發肌肉僵硬和骨化形成,最終引起受累肌肉相應關節僵直和殘廢。
2、頸部強硬:頸項活動受限制,此癥狀可見于頸肋綜合征。頸肋綜合征是胸廓出口區重要的血管神經受壓引起的復雜的臨床癥候群,又名頸胸廓出口綜合征、前斜角肌綜合征、胸小肌綜合征、肋鎖綜合征、過度外展綜合征等,是指胸廓上口出口處,由于某種原因導致臂叢神經、鎖骨下動靜脈受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上肢血管、神經癥狀的總稱。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肩、臂及手的疼痛、麻木,甚則肌肉萎縮無力、手部青冷發紫、橈動脈搏動減弱等。
3、頸部呈僵直狀:頸,肩及枕部疼痛,并伴有相應的壓痛點及頸部呈僵直狀,是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特點。
可以進行某些動作讓頸部肌肉得到適度的伸縮,改善血液循環。
1.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
2.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
3.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于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4.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5.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6.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7.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8.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9.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10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