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皮膚反復出現來去迅速的風團,劇癢,退后不留痕跡,以及各型蕁麻疹的特點等易于診斷。但應于某些疾病疾病相鑒別。必要時行實驗室檢查(包括胸部X線檢查腹部B超等)及有關試驗(如運動、熱水、日光、冰塊)、變應原檢測等以進一步明確病因。尋找病因比較困難,必須詳細詢問病史,作認真細致的體格檢查,全面綜合分析病情,并結合各型特點努力尋找發病有關因素,甚為重要。 如臨床癥狀診斷有困難或進一步要尋找病因可進行以下實驗室檢查。 1、疑為風濕病引起蕁麻疹者可檢查血沉、抗核抗體等,血清補體測定、皮膚活檢對有補體活化參與所致蕁麻疹的診斷有幫助。 2、對寒冷性蕁麻疹應檢查梅毒血清試驗,測定冷球蛋白、冷纖維蛋白原、冷溶血素和冰塊試驗、抗核抗體等檢查。 3、日光性蕁麻疹應檢查糞、尿卟啉等,應注意與SLE相區別。 4、疑與感染有關,或體檢時肝大或病史存在肝炎史,可行血常規、乙肝抗原、抗體檢查、大便蟲卵、真菌、病灶部位X線等檢查。 5、如懷疑有甲狀腺疾病應作抗微粒體甲狀腺抗體相關檢查。 6、如懷疑吸入或食入過敏者,應行變應原檢查,如為陽性可作脫敏治療。 7、血清病性蕁麻疹患者有發熱和關節痛,應檢查血沉,如血沉正常有重要診斷價值。 8、蕁麻疹性血管炎發作時除有明顯的低補體血癥,血清Cl的亞單位Cla明顯降低、C4、C2和Cg中度至重度降低、血清中出現循環免疫復合物和低分子量Clq沉淀素。直接免疫熒光檢查可見皮膚血管壁有免疫球蛋白和補體沉積。 9、自身免疫性慢性蕁麻疹可檢測自身抗體,采用自身血清皮膚試驗:常規抽血放入無菌試管凝結30min,離心,取血清100μl給患者行皮內試驗,以生理鹽水為對照,如1h后局部出現風團直徑大于9mm即為陽性。其他如組胺釋放試驗、免疫印跡法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均可選用。 血管性水腫尤其是遺傳性血管性水腫應作血清補體檢查,應首先作補體第4成分測定(C4),如C4低下則可能有補體第一成分酯酶抑制物(ClINH)缺乏可能,在發作期C4明顯低于正常,在緩解期也低于正常,即使無家族史也可確診本病。反之,C4正常即可否認本病。 慢性蕁麻疹組織病理:系單純限局性水腫,乳頭及真皮上層有漿液性滲出,乳頭水腫,血管周圍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但浸潤亦可致密并混雜有嗜酸性粒細胞。
蕁麻疹應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1.急腹癥及胃腸炎:蕁麻疹伴有腹痛腹瀉者,應注意與急腹癥及胃腸炎等鑒別。伴有高熱和中毒癥狀者,應考慮為嚴重感染。 2.實質性水腫:血管性水腫須與實質性水腫如丹毒、蜂窩織炎及眼瞼部接觸性皮炎、成人硬腫病、面腫型皮膚惡性網狀細胞增生癥等鑒別。 3.蕁麻疹樣血管炎:蕁麻疹樣血管炎風團持續時間長達24~72小時,伴有發熱、關節痛、血沉增快、低補體血癥。病理檢查為破碎性血管炎改變。伴有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時應與胃腸炎及某些急腹癥鑒別[2]。 4.丘疹性蕁麻疹:丘疹性蕁麻疹皮損常群集分布,風團樣損害中央有丘皰疹、水皰,持續數日。[1] 5.色素性蕁麻疹:皮疹以軀干為多,初為持續不退的風團,逐漸演變成黃褐色或灰棕色斑,也可為斑丘疹或結節,輕搔抓或劃痕后,斑上又出現紅色風團為其特征。 6.多形紅斑:好發于面、手、足、腕部。多形性皮疹可有典型的虹膜狀紅斑,重者有粘膜損害。
盡可能地找出發病誘因并將之除去。如慎防吸入花粉、動物皮屑、羽毛、灰塵、蓖麻粉,避免接觸致敏原,禁用或禁食某些機體過敏的藥物或食物品等。如因冷熱刺激而復發者,不應過分回避,相反應該逐步接觸,逐漸延長冷熱刺激的時間,以求適應。 對于出游者來說,預防蕁麻疹最好是在旅游時戴上一個口罩,秋天天氣涼爽,戴口罩不會感覺過于不適,但是卻可以過濾掉空氣中的不良致病粉塵,讓蕁麻疹的發生率大大降低。尤其是到野外或者農村,花粉和動物羽毛比較多的地方,更應該引起足夠的注意。 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急性扁桃體炎、膽囊炎、病毒性肝炎、闌尾炎、腸道蛔蟲病等,以杜絕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