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發癥眾多,可分為急性并發癥和慢性并發癥。
一、急性并發癥
(一)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多見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在應激情況下也可發生。一旦出現,應積極治療。常由于感染、胰島素治療中斷或不適當減量、飲食不當、創傷、手術、妊娠和分娩等誘發。
多數患者在發生意識障礙前數天有多尿、煩渴多飲及乏力,隨后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常伴有頭痛、煩躁、嗜睡和呼吸深快,呼氣中伴有爛蘋果味,也有部分患者以腹痛為首要表現。
實驗室檢查可顯示尿糖、尿酮體陽性,血糖多為16.7~33.3mmol/l,血酮體升高,并有酸中毒表現。血鉀可正常或偏低,治療后出現血鉀下降。
出現DKA的患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主要的治療有小劑量胰島素滴注和大量輸液消酮治療。
(二)糖尿病高滲非酮癥昏迷
簡稱高滲性昏迷,多見于2型糖尿病,常見于老年人。常由于感染、急性胃腸炎、胰腺炎、腦血管意外、嚴重腎臟疾病、血液或腹膜透析、靜脈內高營養、不合理限制水分,以及某些藥物如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噻嗪類利尿劑和B受體阻斷劑等誘發。
起病前多有多尿、多飲,伴有食欲減退,隨即出現嗜睡、幻覺、抽搐等神經精神癥狀,最后陷入昏迷。無深大呼吸。
實驗室檢查顯示尿糖強陽性,但無酮癥或較輕,血糖常升高至33.3mmol/l以上,同時伴有血鈉明顯升高。
本病病情危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治療原則同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三)乳酸性酸中毒
糖尿病合并乳酸性酸中毒的發生率不高,但病死率很高。大多發生在伴有肝、腎功能不全,或伴有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缺氧性疾病患者,尤其是同時服用苯乙雙胍者。主要是由于體內無氧酵解的糖代謝產物—乳酸大量堆積導致高乳酸血癥,進一步出現體液PH降低,導致乳酸性酸中毒。
二、慢性并發癥
糖尿病若不積極治療控制控制血糖,會導致多種慢性并發癥出現。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大血管病變
主要表現為大、中動脈的粥樣硬化,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疾病、腎動脈硬化、肢體動脈硬化等。
(二)糖尿病腎病
常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常見于病史較長,未積極控制血糖的患者。其發展主要分V期:
Ⅰ期:腎臟體積增大,腎小球濾過增加;
Ⅱ期:腎損害無臨床表現, 尿白蛋白正常,運動后尿白蛋白增加;
Ⅲ期:早期糖尿病腎病,腎小球濾過率開始下降,出現微量白蛋白尿;
Ⅳ期:臨床糖尿病腎病,尿白蛋白排出 量>300mg/24h,尿蛋白總量>0.5g/24h;
Ⅴ期:終末期腎衰,表現為尿毒癥、腎病綜合征、高血壓、視網膜病變及腎功能損害。
治療主要為:①飲食調節,控制蛋白質攝入量;②降糖治療(選用胰島素等);③控制高血壓; ④腎病綜合征可給予利尿,防治并發癥,防治感染,禁用激素;⑤腎衰治療(可作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腎移植)。
(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超過10年,大部分患有均有視網膜的病變,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現為視力下降。按眼底表現分為二型六期:
1、單純型
包括三期:
Ⅰ期有微動脈瘤或 并有小出血點。
Ⅱ期有黃白色“硬性滲出”或并有出血斑。
Ⅲ期有白色“軟性滲出”或并有出血斑。
2、增殖型
也有三期:
Ⅳ期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并有玻璃體出血。
Ⅴ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纖維增殖。
Ⅵ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纖維增殖,并發視網膜脫離。
治療主要為: ①積極控制糖尿病。②藥物保守治療。③激光治療。④玻璃體切割術。
(四)神經病變
是糖尿病早期最多見的神經病變,臨床上表現為肢體感覺異常,四肢遠端有本體覺、位置覺、振動覺、溫度覺異常,常有共濟失調、踏棉絮感,四肢蟻走感,或手套、襪套樣感覺,隨后可伴有深部鈍痛與痙攣樣痛,即痛性神經病變,疼痛呈持續性、自發性或疼痛過敏。治療主要以控制血糖、營養神經及改善循環為主。
(五)糖尿病足
糖尿病人常因足部感染引起足及下技壞疽,稱為“糖尿病足”。表現為足部麻木,感覺遲鈍、發冷、疼痛等。一旦發病,由于其治療復雜,困難大,會面臨截肢等后果。因此糖尿病足部病變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嚴重并發癥之一,是截肢、致殘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就是足部潰瘍,常合并有細菌感染化膿現象,嚴重的可演變成足部壞疽。治療主要為控制血糖、換藥、負壓吸引、或截肢等綜合治療。
(六)心血管病變
為本病患者最嚴重而突出的問題,基本病理為動脈硬化及微血管病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遠比常人為高,發生較早,進展較速而病情較重。
1、糖尿病心肌病
是指發生于糖尿病患者,不能用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及其他心臟病變來解釋的心肌疾病。
2、糖尿病心臟病
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廣義的糖尿病心臟病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心臟自主神經病變等。
3、糖尿病與高血壓
均為常見疾病,二者關系密切。糖尿病病人中高血壓的患病率明顯增高,約為非糖尿病人群的2倍,并隨年齡增長、體重增加及病程延長而上升,女性高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