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腦橋角腦膜瘤并發癥
一、并發癥:
1.腦膜炎:
顱后窩腫瘤術后比其他部位的腫瘤手術后更容易發生腦膜炎,多發生在術后1周左右,患者多持續高熱,頸部抵抗感,腦脊液白細胞增多,尤其是中性分葉核細胞增多明顯,但反復細菌培養呈陰性,老年人可能癥狀與體征都不如青壯年者明顯,但是一旦惡化,預后很差。因此對于顱后窩開顱手術的患者,尤其是腦橋小腦角區腦膜瘤的患者,早期、多次、緩慢適量的腰椎穿刺釋放腦脊液有利于促進腦脊液循環的恢復,減少腦膜炎的發生。另外應盡量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減少腫瘤殘余,手術結束后反復沖洗術腔,手術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等都是預防腦膜炎的關鍵。腦膜炎一旦發生,則需要積極處理,更換有效的抗生素,多次腰椎穿刺釋放腦脊液,也可以腰椎穿刺置管引流,必要時可行慶大霉素鞘內注射。
2.后組腦神經損傷:
若患者后組腦神經受牽拉、鉗夾或手術后粘連,則術后患者易發生飲水嗆咳、聲音嘶啞、咳嗽反射減弱等,此時患者易發生吸入性肺炎,術后有意識障礙的患者更容易發生。此并發癥一旦出現,可預防性行置胃管鼻飼,靜脈輸液保證患者的能量及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給予營養神經藥物治療,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平時護理時應注意多翻身、拍背等促進痰液排出。一旦發生吸入性肺炎,應盡量吸出吸入氣管內的食物,霧化稀釋痰液,必要時氣管切開,更換有效的抗生素。
3.腦干損傷:
若切除腫瘤過程中過度牽拉腦干,電灼過多的腦干供血動脈或直接電灼腦干,則易導致偏癱,甚至出現呼吸循環功能紊亂。此并發癥應以預防為主,若一旦發生應針對性治療,呼吸循環紊亂的患者多預后不良,若僅為一過性腦干水腫,則功能有可能恢復,若發生梗死則較難恢復。針對腦干損傷無有效的治療措施,水腫應使用脫水藥,有時高壓氧可以促進功能恢復,針灸也有一定的效果。腦干損傷所致肢體癱瘓,保守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預防靜脈血栓形成,尤其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此并發癥也應以預防為主,手術后應針對癱瘓的肢體進行針對性治療,如被動活動、按摩、理療、針灸、抗凝等。
4.三叉神經、面神經損傷:
常發生營養不良性角膜潰瘍或暴露性角膜炎,此并發癥的發生與手術操作有很大的關系,一般發生在手術后半年左右?;颊咭蜷L期眼瞼不能閉合或角膜反射減弱導致角膜炎、甚至角膜潰瘍的發生。防治的關鍵在于預防,術后患者出現角膜反射減弱或周圍性面癱時應及時處理,防止或延緩角膜炎及角膜潰瘍的發生?;颊邞L期應用氯霉素眼藥水或紅霉素眼藥膏,保持角膜的營養,必要時可將眼瞼縫合。
5.腦水腫:
腦膜瘤術后易發生腦水腫,腦橋小腦角腦膜瘤也不例外。一旦發生應給予減輕腦水腫的藥物。
6.腫瘤復發:
多因手術未完全切除腫瘤,或未處理好腫瘤的基底及受腫瘤侵蝕的顱骨所致。對于腫瘤未完全切除的患者,應進行放射治療或內放射治療。一旦腫瘤復發,仍應手術治療。
7.其他器官病變:
若患者手術前合并心臟、肺或其他全身系統疾病,術后可能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此并發癥的防治關鍵在于預防,手術前充分估計患者耐受手術的能力,術前充分準備后方可進行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