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并發癥
1.中毒性巨結腸
是嚴重并發癥。見于急性暴發型潰瘍性結腸炎及急性重癥型病人。其發生率約2%,常在服用可待因、苯乙哌啶以及阿托品等抗膽堿能藥物或服用瀉劑如蓖麻油后誘發,也可在對急性期或腹瀉嚴重病人行鋇劑灌腸檢查時誘發。擴張結腸多在橫結腸和脾曲。病人出現間歇性高熱,精神萎糜呈重癥中毒狀態,腹部很快膨隆,有壓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由于結腸快速擴張,腸壁變薄,血運障礙,易發生腸壞死穿孔,病死率極高,可達30%~50%。
2.腸穿孔
多在中毒性巨結腸擴張基礎上發生。穿孔后導致彌漫性腹膜炎或局限性膿腫,穿孔部位多在乙狀結腸或結腸脾曲處。患者多出現高熱及感染中毒癥狀,腹脹、左側腹部廣泛肌緊張。X線透視或平片檢查膈下常有游離氣體。
3.下消化道大出血
直腸、結腸可廣泛滲血,絕大多數表現為血便、膿血便。國內統計2077例的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潰瘍性結腸炎占8.3%,有時少數病例(約占4%)可出現下消化道反復大出血,1次出血量很多,可達數千毫升,甚至出現休克,需緊急手術治療。
4.異型增生和癌變
由于長期慢性炎癥刺激,UC的結直腸有癌變風險。UC總體癌變風險與病程(>10年)、病變范圍(全結腸型)和治療方案相關。定期內鏡隨訪以及使用5-氨基水楊酸(5-ASA)制劑早期發現和預防癌變。
5.其他
貧血為UC常見并發癥。鐵、VB12、葉酸缺乏為常見貧血原因,藥物亦可能引起貧血,有腫瘤家族史者還應排除腸道腫瘤所致的貧血。
重度或重癥UC,尤其是經過聯合免疫抑制劑治療后,常并發機會性感染,包括結核、艱難梭菌、CMV和肝炎病毒感染。合并機會性感染的UC患者預后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