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性硬化癥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結節性硬化癥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但亦常見散發病例。基因定位于9q34或16p13.3,為腫瘤抑制基因,分別命名為TSC1和TSC2;基因產物分別為Hamartin(錯構素)和tuberin(馬鈴薯球蛋白),均調節細胞生長。
二、發病機制
TSC1和TSC2各引起一半的結節性硬化癥,但二者的遺傳表現型則完全相同。TSC1基因定位于9q34.3,包含23個外顯子,其中第1和第2外顯予為非編碼區,第3至第23外顯子為編碼區,從第222個核苷酸起開始轉錄,其基因產物為錯構素TSC2基因定位于16P13.3,有41個外顯子,其基因產物為結節素。目前研究所知,TSC1和TSC2屬抑癌基因,其突變包括堿基缺失、插入、錯義復制或形成重復突變,但至今尚未找到基因突變的熱點區,且基因型與表現型之間的關系亦不明確。
神經膠質增生性硬化結節廣泛發生于大腦皮質、白質、基底節和室管膜下,常伴鈣質沉積,可出現異位癥及血管增生等。
腦部的病理變化為大腦皮質有很多硬實的結節,白質內有異位細胞團,腦室壁內亦有小結節。皮質結節的數目為1~40個不等,以額葉為最多,但也可發生于丘腦、基底節、小腦、腦干和脊髓。結節大小不一,有的直徑可超過3cm,而表現為巨腦回畸形。
組織學檢查結節由非常致密的細膠元纖維組成,內含形態異常的膠質細胞以及正常或不典型的神經元。結節內可有鈣鹽沉積或發生囊性變。正常的皮質結構常發生紊亂。腦室室管膜下的小結節突入室內,呈閃亮白色,質地堅硬,形成所謂的“燭淚”征。有時可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而引起腦積水。白質內的異位細胞核團也是由于膠質細胞和變形的神經節細胞所組成,神經纖維較少,主要分布在腦室壁和大腦皮質之間。
腦部病損一般無惡性變的可能。皮膚的皮脂腺瘤是由過度增生的皮脂腺,結締組織和擴張的毛細血管所組成。
本病常可伴有視網膜膠質瘤,心臟和腎臟腫瘤或畸形。尚發現有甲狀腺、胸腺、乳腺、胃、腸、肝、脾、胰腺、腎上腺、卵巢、膀胱和子宮等器官的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