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藥物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至今已發現70多種藥物可引起狼瘡樣疾病,或加重業已存在的狼瘡,其中相關性較強的藥物有氯丙嗪、肼屈嗪、異煙肼、甲基多巴、青霉胺、普魯卡因胺和奎尼丁。隨著新的藥物包括細胞因子及其抑制劑的出現,引起狼瘡樣疾病的藥物數目可能會增加。
(二)發病機制
藥物性狼瘡的發病機制不明。它的出現與所用藥物,遺傳素質和免疫異常等多種因素有關。
1.乙?;硇?人對藥物反應的差異是由遺傳決定的。根據對肼屈嗪、普魯卡因胺、異煙肼的代謝快慢不同,人群可分為快乙?;吐阴;瘍蓚€表現型。慢乙酰化的基因型是乙酰轉位酶隱性基因的純合子。慢乙?;咴诎追N人中占50%~60%,在黃種人中占5%~20%。雖然肼屈嗪、普魯卡因胺誘導的藥物性狼瘡在兩種表現型中均可見到。但慢乙酰化者出現ANA及藥物性狼瘡更快,所需藥物累積劑量更低,所以大部分藥物性狼瘡患者是慢乙酰化者。
2.DNA低甲基化(DNA-hypomethylation) 研究顯示T細胞DNA甲基化在調節基因表達和細胞分化中起關鍵作用。通常DNA調節序列的甲基化伴隨基因抑制,而低甲基化伴隨基因表達。普魯卡因胺或肼屈嗪可抑制T細胞DNA的甲基化,在體外活化的人CD4+T細胞用普魯卡因胺或羥苯達嗪處理后可變成自我反應細胞。5-氮雜胞嘧啶核苷(5-azacytidine)是一個有效的DNA甲基化抑制劑,它對T細胞也有同樣作用。自我反應T細胞可殺傷自身巨噬細胞、分泌IL-4和IL-6,促使B細胞分化成抗體分泌細胞,提示藥物修飾的T細胞在誘發藥物性狼瘡中起重要作用。
3.補體 經典補體途徑在清除免疫合物中起重要作用。肼屈嗪、青霉胺、異煙肼、普魯卡因胺的代謝物均可抑制C4與C2的共價結合,從而抑制C3的活化,導致免疫復合物清除障礙。有報道藥物性狼瘡病人的循環免疫復合物增加。
4.藥物-DNA相互作用 肼屈嗪與DNA-組蛋白復合物相互作用,使得組蛋白不易被蛋白酶消化,因而能保持其抗原性。與這一假說相一致的是:組蛋白的核心部分正是藥物狼瘡自身抗體所識別的對象。
5.其他 近期資料表明,當活化的中性粒細胞的髓過氧化物酶把藥物或其代謝物轉換成活化產物時,這種產物可直接通過細胞毒作用或引起免疫紊亂,使藥物性狼瘡的組織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