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克里格勒-納賈爾綜合征Ⅰ型,首由Crigler等于1952年報道,系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父母多為近親婚配。患兒肝細胞內葡萄糖醛酰轉移酶完全缺乏,不能形成結合膽紅素,致血中非結合膽紅素明顯增高。過高的脂溶性非結合膽紅素,經尚未發育成熟的血-腦脊液屏障,擴散入腦脊液及腦實質內,引發膽紅素腦病。
克里格勒-納賈爾綜合征Ⅱ型,由Arias于1962年發現,故又稱Arias綜合征(Arias Syndrome)。一般認為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伴不完全外顯。父母罕有近親婚配?;純焊渭毎麅绕咸烟侨^D移酶部分缺乏,致膽紅素結合障礙,引起非結合膽紅素增高。因仍可產生少量結合膽紅素,故較少發生膽紅素腦病。
二、發病機制
由于尿嘧啶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轉移酶(UGT1A1)的編碼區域不同部位的基因突變,UGT1Al酶活力減少甚至缺如;克里格勒-納賈爾綜合征根據UGT1A1的缺乏程度分為Ⅰ型和Ⅱ型。Ⅰ型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型,肝內UGT1完全消失;Ⅱ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系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減少但不消失。由于UGT1A1酶活力減少甚至缺如,從而造成膽紅素結合功能障礙。
病人肝臟組織病理學無特殊改變,僅可見毛細膽管內有膽栓。在伴有核黃疸的病人,可見到大腦的基底節神經核被非結合膽紅素所深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