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左束支阻滯極少見于健康人,大多數患有器質性心臟病。完全性左束支阻滯患者男女之比約為2∶1。發病年齡為3個月~83歲,平均年齡為(56.7±3.2)歲。據國內報告三組137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滯患者的病因,冠心病占45.3%,高血壓病占19.7%,心肌病占8.7%,心肌炎占3.6%,肺心病占5.2%,風心病占5.8%,先天性心臟病占0.7%,主動脈病變(鈣化性主動脈瓣狹窄)占1.5%,其他(如白塞病、急性腎功能衰竭、腦外傷、甲狀腺功能亢進、腎炎等)占9.4%。完全性左束支阻滯伴有心臟擴大者占72.5%,伴左心室擴大者占41.9%,左右心室均擴大者占2.6%,心房擴大者占8.1%:伴有心力衰竭者占51.6%,心臟擴大不伴有心力衰竭者占20.9%。其他病因尚有Lev病、Lengere病、心臟創傷、心內直視手術以及高血鉀和奎尼丁、普魯卡因胺、胺碘酮、大劑量利多卡因等的毒性作用。由于器質性心臟病導致的左心室肥厚缺血、左心室擴張牽拉使左束支損傷或斷裂可導致完全性左束支阻滯。不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與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的病理意義相似,只是病變較輕,左束支受損較輕。
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左束支阻滯遠較并發其他分支阻滯為少。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左束支阻滯的發生率僅為0.9%,較右束支阻滯的發生率明顯減少。在前壁心肌梗死并發束支阻滯中,左束支傳導阻滯的發生率也僅占9.5%。左束支阻滯幾乎全部發生于前壁心肌梗死者(而大多在心肌梗死前已經存在),但發展為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的危險較右束支阻滯少。
二、發病機制
左束支的主干很短,兩組纖維從希氏束一經分出后即在左側室間隔內膜下呈扇面形展開,到達左心室各部內膜下分為浦肯野纖維,所以左束支發生阻滯常提示受損范圍較廣。這是由于左束支粗短、分支早,其主干前部及后部分別接受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和后降支的供血,受損機會較少,病變比較廣泛時才能使其全部受損。故一旦發生完全性左束支阻滯,則多提示有器質性心臟病。左束支阻滯的發生不一定是左束支傳導系統完全斷裂,可因暫時的心肌缺血或炎癥、水腫使傳導纖維不應期延長,或傳導速度減慢,從而發生左束支阻滯。可呈時隱時現,可恢復正常,也可呈永久性阻滯。當左束支的不應期延長,傳導速度明顯慢于右束支時,便可出現左束支阻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