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淀粉樣變性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一般認為主要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淀粉樣變性物質浸潤于細胞之間,或沉積于小血管基底膜下,或沿網狀纖維支架沉積。
二、發病機制
當病變進行時,這些沉積物質壓迫和破壞這些組織而導致器官衰竭和死亡。將淀粉樣變性纖維分離純化作氨基酸序列分析發現淀粉樣纖維有3種蛋白類型:
1.AL型蛋白 來源于免疫球蛋白的輕鏈(特別是可變區),N-端序列和免疫球蛋白輕鏈的部分區域同源,包括κ型及λ型,λ型輕鏈比κ型更易形成淀粉樣纖維,見于原發性淀粉樣變性及多發性骨髓瘤伴發的淀粉樣物質沉積癥。
2.AA型蛋白 與稱為AA蛋白的非免疫性球蛋白有相同的N-末端序列,淀粉樣纖維似與輕鏈無關,主要的淀粉樣纖維由一種不同于免疫球蛋白的A蛋白組成,可能是由于漿細胞產生的免疫球蛋白經吞噬細胞溶酶體酶的蛋白水解作用轉變而成,見于繼發性及家族性地中海熱伴發的淀粉樣物質沉積癥。
3.AF型蛋白 淀粉樣纖維主要為正常或異常的前白蛋白復合物(分子量14000),通常為轉甲狀腺素蛋白(前清蛋白)的單個氨基酸置換產物,其次為
β2微球蛋白,主要見于家族性淀粉樣物質沉積癥。
臨床上根據淀粉樣變性累及器官情況可分為全身性和局限性。根據原疾病的有無可分為原發性、繼發性或遺傳性(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