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隱睪發病原因
由于胎兒期睪丸正常下降的機制尚不清楚,因此隱睪的病因學也有多種說法。
二、發病機制
隱睪常有不同程度的睪丸發育不全,體積較健側明顯縮小,質地松軟,大部分病人伴有附睪,輸精管發育異常,發生率約為19%~90%,約1%~3%的隱睪患者手術探查時睪丸已經缺如,僅見睪丸,附睪殘跡和(或)精索血管,輸精管殘端。
隱睪的病理組織學特點為生殖細胞發育障礙,間質細胞數量減少,其改變隨年齡增大而更加明顯,成人隱睪曲細精管退行性變顯著,幾乎看不到正常精子,這些改變也和隱睪的位置有關,位置越低,越接近陰囊部位,病理損害就越輕微,反之病理損害越嚴重。
1、隱睪的病理組織學標志:
①患兒1歲后仍持續出現生殖母細胞;
②Ad型精原細胞數減少,正常睪丸曲細精管內生殖細胞的發育過程是:生殖母細胞→Ad型精原細胞→Ap型精原細胞→B型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原細胞→精子細胞→精子,正常男孩出生后60~90天血液中LH和FSH有一潮涌樣分泌,刺激間質細胞增生,并分泌大量睪酮,形成睪酮峰波促使生殖母細胞發育成Ad型精原細胞,這一過程大約在出生后3~4個月時完成,由于隱睪患者生后60~90天的LH和FSH潮涌受挫,間質細胞數目減少,睪酮分泌量下降,不能形成睪酮峰波,從而使生殖母細胞轉變成Ad型精原細胞發生障礙。
2、按睪丸所處位置,臨床上將隱睪分為:
①高位隱睪:
指睪丸位于腹腔內或靠近腹股溝內環處,約占隱睪的14%~15%。
②低位隱睪:
指睪丸位于腹股溝管或外環處。
3、也有將隱睪分為4類:
①腹腔內睪丸:
睪丸位于內環上方。
②腹股溝管內睪丸:
睪丸位于內環和外環之間。
③異位睪丸:
睪丸偏離從腹腔至陰囊的正常下降路徑。
④回縮睪丸:
睪丸可推擠或拉入陰囊內,松開后又縮上至腹股溝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