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肋畸形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病因不明。
(二)發病機制
隨著人類的進化,頸椎上的肋骨早已退化不復存在,但也有2%的正常人于第7頸椎上仍有頸肋殘存,其中大多數人無任何臨床癥狀,僅在體檢中發現。
頸肋的形態各異,從病理解剖上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完整型頸肋
指具有較為典型的肋骨形態,前方以肋軟骨與胸骨或第1肋骨相連結。一般見于第7頸椎,罕有發生于第6或第5頸椎者。
2.半完整型頸肋
與前者相似,惟其前方以軟骨關節面與第1肋骨相連。
3.不完全型頸肋
其形態與肋骨相似,惟發育較短小,前方以纖維性束帶與第1肋骨相連結。
4.殘留型頸肋
指于第7頸椎橫突外方僅有1.0cm左右長短的殘留肋骨,其尖端多以纖維束帶附著于第1肋骨上。
除上述四型外,還有某些病例表現為第7頸椎橫突過長,同樣構成了胸廓出口狹窄的病理解剖因素之一。
此種先天性畸形并不在出生后早期發病,一般多于20歲前后發病,尤其是女性,由于人體的生長與發育,致使雙側肩胛帶逐漸下垂,加之勞動負荷的遞增,使前斜角肌的張應力增加,胸廓出口處內壓升高,最后引起臂叢神經及鎖骨下動脈受壓而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