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盆腔膿腫形成的病原體多為需氧菌、厭氧菌、淋球菌、衣原體、支原體等,而以厭氧菌為主,在膿液培養中最常發現的是類桿菌屬的脆弱類桿菌、大腸埃希桿菌,近年來發現放線菌屬(尤其是依氏放線菌屬)是導致盆腔膿腫的常見病原體,且與宮內避孕器的安放有關,這種病原體不易培養,故用一般方法培養未能培養出病原體,并不等于病原體不存在。盆腔膿腫常是急性輸卵管炎治療延遲或反復發作及在應用宮內節育器等后發生。
二、發病機制
輸卵管積膿是由急性輸卵管炎發展而成,當輸卵管的傘部及峽部因炎癥粘連而封閉后,管腔的膿液愈積愈多,可以形成較大的臘腸狀塊物。卵巢排卵時如輸卵管有急性炎癥,并有分泌物則可經卵巢的排卵裂口處進入卵巢而逐漸形成膿腫。輸卵管炎癥時若傘端未封閉,管腔內的炎性、膿性分泌物可流入盆腔及其器官周圍,并在其間積聚。如膿液下沉在子宮直腸陷凹處,或嚴重的盆腔腹膜所滲出的膿液大量流入盆底,則可形成盆底膿腫,其上方可為輸卵管、卵巢、腸曲覆蓋。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如未得到及時治療也可化膿形成膿腫,且膿液可流入陰道直腸隔中形成腫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