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1.萊姆病是最近認識的,是由伯疏螺旋體致病的以蜱為媒介的傳染性疾病。1982年Burgdorfer及其同事從達明硬蜱中分離出一種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其血清學特點與萊姆病人密切相關,出現于病人各種標本中,從而確定了萊姆病的最終病因。
2.伯氏疏螺旋體有3~10個稀疏而不規則的螺旋,呈波浪式。革蘭染色陰性,常用鍍銀染色法。伯氏疏螺旋體是萊姆病的病原體。萊姆病是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傳播媒介主要是某些硬蜱,主要儲存宿主是野鼠類和馴養哺乳動物。蜱體內很容易找到伯疏螺旋體,人體內尋找卻很困難,部分原因是后者的組織及體液內病原體相對較少之故。伯疏螺旋體的可能致病過程是以蜱為媒介,通過叮咬人的皮膚而感染。母嬰傳播極其罕見。
3.萊姆病多發生在戶外工作者或旅行者,表現為慢性游走性紅斑,并可累及心臟、神經和關節等多系統。常可復發,晚期伴隨有器官的嚴重功能損傷。我國已有十多個省和自治區證實有萊姆病存在。
二、發病機制:
1.經過3~32天的潛伏期后,伯疏螺旋體向外移動至皮膚,形成慢性游走性紅斑(erythema chronicum migrans,ECM),以后蔓延至淋巴(局部淋巴結病),或進入血液中播散至身體各臟器內(中樞神經系統、關節、心、肝、脾及眼球),或其他部位如皮膚等。雖然萊姆病晚期極難找到伯疏螺旋體,但在萊姆病的過程中,肝臟內存在的伯疏螺旋體可能持續起致病作用。
2.萊姆病的發生與特異性免疫異常有關。除了與伯疏螺旋體特異分離株的致病性有關的諸因素外,免疫遺傳學的組成在決定感染者是否有能力清除自身伯疏螺旋體方面也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