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成蟲:蟲體呈圓柱體,外觀似線蟲。雌雄異體,雄蟲色灰白,較為粗短,長12~20mm,寬0.5~0.55mm,有口吸盤與腹吸盤各1個,腹面有合抱雌蟲的抱雌溝,在腹吸盤后背部有睪丸7個;雌蟲較難蟲細長,圓柱形,暗褐色,口、腹吸盤不及雄蟲顯著,蟲體長12~26mm,寬0.3mm,有發達的生殖系統,如卵巢、卵黃腺等。
2、蟲卵:淡黃色,橢圓形,無卵蓋,卵殼均勻,殼的一側有一小棘,位于卵的中橫線與頂端之間,殼外常附有粘液與糞便渣滓,內含毛蚴。蟲卵大小(70~100)×(50~65)μm。
血吸蟲的尾蚴、童蟲、成蟲及蟲卵對人體均可引起一定的損害,但以蟲卵對人的危害最著。主要引起大腸和肝臟的病變。蟲卵沉著在人的腸壁組織中,其周圍出現細胞浸潤,形成蟲卵肉芽腫,這是發生慢性因血吸蟲肝、腸病變的根本原因。肉芽腫形成和發展的病理過程與蟲卵發育程度有密切的關系。當蟲卵尚未形成毛蚴時,其周圍的組織無反應,或僅有輕微的反應;卵內毛蚴形成發育時,組織遂開始出現炎癥反應;卵內毛蚴成熟后,自毛蚴分泌的酶、蛋白質及糖等分泌物(蟲卵可溶性抗原)引起組織壞死和急性炎癥反應,卵集存處常有血管內膜炎并形成嗜酸性膿腫;感染嚴重時亦可形成嗜中性粒細胞膿中。日本血吸蟲卵肉芽腫內常含有成族的蟲卵,故引起的損害較其他血吸蟲嚴重。
肉芽腫反應可破壞宿主正常組織,不斷生成的蟲卵肉芽腫形成相互連接的瘢痕,導致干線型肝硬變及腸壁纖維化等一系列病變。另一方面,肉芽腫反應有助于破壞蟲卵和清除蟲卵,并使用蟲卵滲出的抗原局限于蟲卵周圍以減少或避免抗原抗體復合物引起全身損害。隨意感染過程的發展,宿主的肉芽腫反應可出現調節現象,表現為肉芽腫反應的強調逐漸減弱。這種現象是蟲卵可溶性抗原而不是成蟲抗原所誘發。宿主產生免疫調節后,對蟲卵的破壞能力仍持續增強,這在保護宿主方面有重大意義。
免疫復合物所致損害:血吸蟲尾蚴、童蟲、成蟲、蟲卵等既有階段性特異的抗原,也有某些共同抗原,而宿主則產生相應的抗體。抗原與相應的抗體可在宿主體內形成復合物。當抗原過剩時,形成的可溶性復合物可能引起免疫復合物型變態反應造成血管損害,目前認為急性出血吸蟲病及血吸蟲腎臟損害均屬這類病變。
蟲吸蟲病變多局限于痔上靜脈和腸系膜下靜脈分布范圍之內,以結腸,尤其是直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最為顯著,小腸病極少,僅見于重度感染者。早期變化可見直腸粘膜有許多黃色或棕色的細顆粒,為蟲卵沉積和由此所引起的炎癥反應,局部充血、水腫,并進一步發生壞死而形成嗜酸性膿腫。其表面的腸粘膜壞死脫落后,形成膚淺潰瘍,邊緣充血,大量蟲卵由此進入腸腔。臨床上可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糞中可檢出大量蟲卵。急性炎性變化消退后,繼以結締組織增生。晚期變化主要為腸壁因纖維組織增生而增厚,部分粘膜損壞脫落或因營養不良而萎縮,故此時糞檢時陽性的機會反而減少。部分粘膜增殖形成息肉。由于重復感染和成蟲不斷產卵,蟲卵在腸壁分批沉積,引起病變新老不一,因此腸粘膜可雜有黃褐色細顆粒、潰瘍和息肉形成等。血吸蟲病變所形成的息肉有轉變為癌腫的可能。嚴重的腸部病變愈合后可產生腸腔狹窄。此外蟲卵還可引起脾、腦、肺等部位的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