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腸病癥狀
1、急性血吸蟲病
在流行區,發病前1個月左右有明顯疫水接觸史的病人,長期發熱,并伴有下列特征者應考慮急性血吸蟲病的可能:①有尾蚴皮炎病史、肝腫大與壓痛、腹瀉等。②血中白血球總數與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多。③乙狀結腸鏡發現直腸粘膜充血、水腫、黃色顆粒狀蟲卵結節。
2、慢性及晚期血吸蟲病
慢性患者大多無明顯癥狀,或過去癥狀早被遺忘,而且這些癥狀也很難與本病聯系作為診斷參考。在流行區凡有長期不明原因的腹痛或便血、肝脾腫大、血中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多、青壯年新近有癲癇發作、急性或慢性闌尾炎發作、有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現象,如巨脾、腹水或嘔血以及侏儒癥等患者,均應考慮有血吸蟲病的可能,并進行病原檢查加以證實。
感染鼠血清中檢出了循環抗原。近十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循環抗原進行了許多研究,并已取得少少可供參考的結果。檢測循環抗原為尋找考核血吸蟲病療效的方法提供了新途徑。目前該法仍在探索階段。
在接觸疫水后數小時到2~3天內,尾蚴侵入處出現蚤咬樣紅色點狀皮疹,為尾蚴皮炎,有瘙癢,數天后自退。尾蚴行經肺部時可引起咳嗽、咳血。血吸蟲病的臨床表現十分復雜而多樣化,視蟲卵沉著部位、感染輕重和機體反應而異。按其病程和主要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慢性與晚期血吸蟲病。
3.急性因吸蟲病
急性血吸蟲病為季節性傳染病,多見于夏秋季節,以男性青壯年為多。大部發生在過去無免疫性而新近有大量尾蚴感染者,主要是常與疫水接觸之故。患者感染史較明顯,且多數有尾蚴皮炎史。其全身主要癥狀有發熱及過敏反應,皆由蟲卵毒素和組織破壞后的代謝產物所引起。因蟲卵在腸道大量沉積造成急性結腸炎,患者中出現腹痛、腹瀉的占半數以上。腹瀉每日2~3次,糞便稀薄,可帶血和粘液。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粘膜充血、水腫,并可發現黃色小顆粒(為蟲卵結節),此為急性期獨特的病理變化。發病的初期部分病例可僅有便秘。重度感染者,由于蟲卵在結腸漿膜層和腸系膜內大量沉積,可引起腹膜刺激癥狀,腹部泡脹,有柔韌感和壓痛,易誤診為結核性腹膜炎。少數患者并有腹水形成,這是由于急性蟲卵結節所產生的炎癥滲液以及蟲卵引起肝臟內廣泛病變,使肝內血流不暢,淋巴增多而漏入腹腔所致,其他可有肝、脾腫大等。
4.慢性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患不一定有急性發作病史。流行區農民自細一河水接觸,有小量多次反復感染,大多表現為慢性血吸蟲病。由于感染程度不同,慢性血血吸蟲病有無癥狀和癥狀之分。
5.無癥狀患者
輕度流行區以無癥狀患者占大多數,其健康情況和勞動力可不受影響,僅于集體普查或因其他疾病就醫時偶然發現。城市中所見的血吸蟲病多數也屬此類,患者大多既無癥狀亦無陽性體征,少數患者可有輕度肝或脾臟腫大。
6.有癥狀患者
乙狀結腸與直腸為血吸蟲病病變的主要部位,故腹瀉與痢疾樣大便頗為常見。其輕重則因感染而異通常以輕者為多,患者偶有腹瀉,每日2~3次,間或便中帶血。重者可有腹絞痛、里急后重感、痢疾樣大便等。乙狀結腸因蟲卵沉著及纖維化而增厚,并有壓痛。糞便中容易找到血吸蟲卵。另外增厚的大網膜、腸系膜和腫大的腸系膜或腹腹后淋巴結也常因蟲卵沉著,肉芽腫形成,伴有纖維化而纏結成的大小形狀不同的痞塊,其質硬而固定,以下腹部為多。患者大多顯示不同程度的貧血、消瘦、營養不良和勞動力減退。患者肝脾切見腫大,在早期肝大于脾,表面光滑,稍硬。感染較輕者可停于這一階段而不再進展,重癥而病程長者可發展為肝硬化,肝臟漸見縮小,但仍可捫及,特別是左葉,質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結節。而后脾臟漸呈充血腫大。
晚期血吸蟲病:由于反復感染,病情逐漸加重,出現肝硬化。門靜脈壓增高引起腹水,脾臟顯著腫大,食道下端或胃底靜脈曲張等。部分患者常發熱、腹痛、腹瀉和下痢、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并常貧血、營養不良性水腫。兒童若感染嚴重,能影響發育,可形成侏儒癥。部分患者經常發熱,一般不超過38℃,可能與蟲卵病的毒素對肝組織的破壞有關。此外,性機能往往減退,男性有性欲減退和陽瘺,女性則有閉經和不孕。此乃嚴重肝臟損害引起全身營養不良和對激素滅能作用的減弱,使垂體機能受到抑制,性腺及其他內分泌腺亦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萎縮所致。患者面容蒼老而消瘦,外觀較其實際年齡為大,常有面部褐色素沉著。晚期時肝臟反見縮小,表面不平,質堅硬,脾臟漸呈充血性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