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痛鑒別診斷
引起發燒、寒戰、發紅、腫脹、一瘸一拐或關節痛等。如果疼痛是持續性的,就很有可能是其他疾病造成的,以下幾種疾病就最容易被誤認為“生長痛”。
1.股骨頭骨軟骨炎(又稱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是股骨頭骨骺缺血壞死引起,多見于4~8歲小孩,男孩比女孩多見。早期膝關節內側酸痛,繼而發現跛行。晚期會有肌肉萎縮,下肢縮短的現象。
2.結核性髖關節炎:多見于學齡前小兒,發病較緩慢,以單側多見。疾病早期患側肢體酸痛,因此小兒在走路時步態會發生改變,以后疼痛逐漸加重,尤其是夜間睡眠時被痛醒,這是此病的主要特征。
3.風濕病:發病前多有咽喉炎、扁桃體炎、猩紅熱等病史。病變主要侵犯心臟、血管、關節等組織器官,關節疼痛多數為游走性的,以膝、踝等大關節為主,局部可出現紅腫熱痛,全身情況有發熱、疲倦無力、食欲不振等。
4.類風濕病:病變常侵犯全身大、中、小關節,以指(趾)小關節腫脹疼痛為主,多數呈對稱性。病程發展緩慢,呈漸進性反復發作。 本病早期多有全身發熱,伴有皮疹或淋巴結、肝脾腫大。
5.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單側脫位呈跛行步態,雙側脫位呈鴨步態。檢查時發現雙下肢不等長,髖關節外展受限、股骨頭向外脫出,腰椎前凸,臀部后突。此病早診斷早治療,效果較好,2歲以內的可行手法復位石膏固定。
6.急性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常見癥狀是疼痛與跛行,經休息后癥狀很快消失。起病的患側膝關節有輕微疼痛,24小時后疼痛轉移至膝關節,并伴有跛行。躺下仰臥時兩側下肢長度不一致。
7.骨折:由于孩子的活動量大,骨骼的發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就會造成骨折。而3歲左右的寶寶還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骨折是最容易被誤診的項目。
8.惡性骨瘤:惡性骨瘤亦稱為骨癌,其發生原因,可能和遺傳、放射線照射、骨骼過度生長、慢性炎癥刺激、特殊病毒感染及骨內血液回流不暢等因素有關。
9.兒童白血病:兒童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以白血病居于首位,它之所以被誤判為生長痛,是因為骨髓膨脹,骨膜受到拉伸,而引起骨骼疼痛,尤其是膝蓋的下方最為明顯,也常被誤判為關節炎。
10.青少年關節炎:青少年關節炎容易被誤判為生長痛,是因為觸壓關節時患者會感到疼痛;雖然肌肉疼痛才是生長痛的典型癥狀,但年幼的孩子分辨不出肌肉疼痛和關節疼痛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