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腸炎檢查
1.液生化檢查
可見電解質紊亂,常有低鉀、低鈉及低蛋白血癥。血清白蛋白要低于3%,白細胞計數可高達20×109/L以上,且以中性細胞為主。
肛門鏡、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粘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直腸乙狀結腸有多發性隆起的斑片或融合為大片的灰綠色褐色偽膜覆蓋粘膜面,是本病的主要征象。嚴重者互相混合。偽膜鄰近的粘膜可呈水腫、充血,觸及易出血。也可見散在潰瘍。偽膜性病變主要累及左側結腸或全結腸,少數累及回盲部。
2.線檢查
腹部X線平片無特殊發現,可顯示腸麻痹或腸曲擴張,可見液平面,由于結腸水腫,可出現拇指樣印跡。偶而可出現自發性巨結腸。鋇劑X線,在早期或輕型患者無特殊改變,晚期和重病者,可見結腸蠕動增快,粘膜增厚,腸曲痙攣、扭曲、粘膜潰瘍等。鋇劑灌腸常可使病情加重,故一般不主張施行。
3.糞便常規
將糞便涂片鏡檢,若發現革蘭陽性桿菌及其芽孢將對臨床判斷很有幫助。隨后可進行分階段細菌培養,檢查有無大量革蘭陽性菌。
4.細菌學檢查
90%的病例在發病時糞便中可培養到難辨梭狀芽孢桿菌。送檢時為了減少與空氣的接觸,必須采取至少多于容器容量的新鮮糞便,連同容器置于加蓋密封的廣口瓶內,于20min內速送檢驗。取CCFA專用培養基(由環絲氨酸、噻吩甲氧頭孢霉素、果糖和蛋白質瓊脂組成) 接種,在厭氧條件下有選擇性的分離難辨梭狀芽孢桿菌。若菌落呈扁平、邊緣不規則、粗糙狀,革蘭染色為陽性桿菌即可作出診斷。
5.細胞毒素的毒性實驗
稀釋的大便或細菌培養濾液,對組織培養細胞(HELA)有特異性的細胞病理效應,這種效應可被污泥梭狀芽孢桿菌的抗毒素中和,從而證實難辨芽孢桿菌為產毒菌株。
6.毒素A的檢測
可以用對流免疫電泳、酶聯免疫吸附實驗、乳膠凝集實驗、單克隆抗體方法等檢查毒素A。
7.結腸鏡檢
假膜性腸炎同時侵犯結腸,尤其是乙狀結腸可借助結腸鏡進行檢查。國內有報道應用纖維結腸鏡檢查了16例假膜性腸炎的患者,其中有14例在直腸和乙狀結腸部位發現了病變。典型的表現為黏膜發紅水腫,上面有斑塊或融合的假膜,活檢可見黏膜有急性炎癥,假膜內含有壞死上皮、纖維蛋白、炎性細菌等。應用纖維結腸鏡檢查時要掌握病程進展的階段,腸炎尚未形成假膜或局部的假膜已經脫落時鏡下未必能發現假膜,所以不一定以假膜為唯一的診斷根據,未見假膜并不一定能排除本病。假膜性腸炎病變可以呈跳躍式分布,為了防止遺漏小的病變,要求鏡檢的范圍必須包括全結腸,在有代表性部位采取病變組織,采取活檢時要有一定的深度。
8.腹部X線平片
常有腸黏膜增厚、小腸脹氣,部分腸麻痹病人表現為腸梗阻。鋇灌腸可能發現腸管邊呈毛刷狀、指壓跡癥和散在的圓形、不規則形充盈缺損。氣鋇雙重造影可提供更多的診斷指標,但必須小心操作防止腸穿孔的發生。
9.超聲診斷
超聲能發現局部腸壁假膜、黏膜及黏膜下水腫導致的重度增厚、腸腔變窄或消失,仔細探查可于右下腹發現似腸結核或腫瘤的假腎征。條件好的超聲診斷儀還能更準確地分辨病變相關的層次。除此之外,超聲診斷能發現疾病伴發的腹水等。
10.CT診斷
CT的表現不具有特異性,偶可發現低衰減的增厚的腸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