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查:
1.病理學檢查:海綿狀血管瘤多呈類圓形,紫紅色,有完整的囊膜。囊膜是血管竇間纖維結締組織延續形成的,為腫瘤本身的一部分,不能與腫瘤實質分離。腫瘤借助于細小的營養動脈與全身血管溝通,導出靜脈也很細。切開腫瘤,斷面為許多盛滿血液的血管竇。將血液排出,腫瘤體積明顯縮小,且見海綿樣小窩。光鏡下,腫瘤由大的擴張的海綿狀血管竇構成,竇壁內襯以扁平而薄的內皮細胞。間質為不等量的纖維組織,常有玻璃樣變。有的區域缺乏間質,鄰近竇腔的內皮細胞互相貼近。也有的區域間質黏液化或脂肪細胞堆集,甚至在間質內出現平滑肌束。偶見間質內含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巨噬細胞等慢性炎性細胞。電鏡下可見內皮細胞之外有基底膜及2~3層分化較好的平滑肌細胞。
2.X線檢查 早期為正常所見。長期高眶內壓引起眶容積普遍擴大和密度增高,約占海綿狀血管瘤的35%,但缺乏特異性改變。
3.超聲探查 超聲對海綿狀血管瘤診斷符合率較高,有經驗的醫生可能準確無誤地提示此腫瘤的組織學診斷。并可測定腫瘤的大小,位置以及與周圍重要結構的關系。但由于眼科專用超聲儀換能器的頻率高,穿透力差,眼球后1cm距離之后的小腫瘤常難以確定。
1)A型超聲探查:腫物邊界清楚,內回聲波峰較高,可達到組織靈敏度的60%~95%,是眶內腫瘤中反射性最高的一種。腫瘤內波峰頂連線與基線夾角小于45°。
2)B型超聲探查:海綿狀血管瘤具有獨特的聲像圖,病變呈圓形或橢圓形,有腫瘤暈,邊界清楚,圓滑。內回聲多而強,且分布均勻,中等度聲衰減。以探頭壓迫眼球,可見腫瘤軸徑縮短,即壓迫變形。腫瘤的內回聲多且分布均勻,是特異性超聲征。
3)多普勒超聲探查:多數病例腫瘤內缺乏彩色血流,這是由于血液流動較慢,未達到顯示閾的緣故;脈沖多普勒顯示為平直血流頻譜,即靜脈血流頻譜,因血竇屬于靜脈性,血流速度一致。
4.CT掃描 CT可準確提示腫瘤的存在,確定空間位置,腫瘤數目和腫瘤引起的繼發改變。海綿狀血管瘤的CT像有如下特征:①多位于肌肉圓錐內,視神經的外側,視神經被推擠移位,冠狀層面更便于對視神經位置的判斷;②腫瘤呈圓形,橢圓形或梨形,邊界清楚,圓滑,內密度均質,密度輕度高于鄰近軟組織,CT值一般大于+55HU,腫物內可能發現鈣質沉著;③注射對比劑后強化明顯,增強值大于25Hu,且一致性增強;④50%病例眶腔擴大,海綿狀血管瘤的大部分病例眶尖保留一個三角形透明區,但起源于眶尖或向后蔓延者往往缺乏此黑三角。關于密度和增強值除取決于海綿狀血管瘤的構造外,還受多種因素影響,如腫瘤內血管和纖維組織分布不均,或含有毛細血管成分,則密度可不均質和增強不一致。造影劑增強也受注射與掃描時間間隔影響,如一邊注射一邊掃描,因腫瘤供血動脈纖細,造影劑尚未充滿病變區,或間隔時間較久,腫瘤內造影劑已排出,強化值均較小。正當造影劑充滿腫瘤野,且血管竇腔多而大,增強后CT值可大于100HU,如此高的增強值在其他眶內腫瘤較為少見。另外CT可揭示腫瘤數目,可顯示腫瘤準確位置和排列狀況,此點對于完全取出腫瘤非常重要,因小腫瘤的探查可能被遺漏。CT是根據密度判斷病變的,CT平片很難把海綿狀血管瘤與神經鞘瘤、鞘外腦膜瘤、平滑肌瘤和良性間質瘤鑒別開來。
5.MRI 更明確顯示腫瘤的位置、范圍、邊界和周圍結構的關系。至關重要的是顯示腫瘤與視神經的關系,在這方面MRI優于CT。利用SE脈沖序列,在T1WI腫瘤為中等強度信號,信號強度低于脂肪,與眼外肌相似,比玻璃體高。在T2WI腫瘤為高信號,注射Gd-DTPA后可見信號明顯增高。觀察信號強度要考慮TR和TE長短,這兩個參數明顯影響信號強度。MRI顯示腫瘤內結構不及B型超聲波。
6.紅細胞閃爍攝影 利用99mTc標記紅細胞,在E-CT上進行閃爍攝像,腫瘤可濃集放射性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