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關節炎預防
一、預防
1.早期診斷
創傷性骨關節炎的診斷一般不難。但還應與繼發性骨性關節炎鑒別。
2.早期治療
(1)調整和改變生活方式:這是骨關節炎二級預防最重要的措施。它的目的是減輕受患關節的負荷、減輕或避免受患關節的進一步勞損。這對膝、髖骨關節炎患者尤為重要,當發現有“無癥狀性骨關節炎”(僅有放射學檢查所見的關節結構改變)或輕度的“癥狀性骨關節炎”后,即應指導和要求患者改變原來不適當的生活方式,以膝骨關節炎為例,要求患者:
減少每天運動總量:指步行、下肢運動、跑步等,使膝、髖關節有較充分的休息。同時避免關節及全身有疲勞感覺。
避免或減少屈膝:如上下樓梯活動,尤其屈膝深蹲會增加膝關節內壓力和增加膝關節負擔,刺激有病變組織引起劇烈疼痛,更應避免。
必要時調整工種:如果職業性勞動與上述兩項(運動總量較大、常作屈膝、蹲坐、上下樓梯活動)有關,應調整工種,改作對上述兩項要求不高的工作。
合理飲食:目的是減肥、減重(對肥胖患者而言)。
(2)醫療體操:目的為維持或改善關節運動范圍,增加肌力,從而間接地減輕關節負荷、改善患者運動能力。近年來的研究證明了膝骨關節炎患者進行適當的醫療體操能改善膝關節功能,且有助于減輕疼痛,其效果比單做電療好。醫療體操內容包括:
關節體操:保持或增加關節運動度,預防關節攣縮。這種體操要按關節本身的運動軸作充分的主動運動(以不引起疼痛為度),例如膝關節要作主動的充分的屈伸運動。
等長練習:令有關肌肉作等長收縮(靜止緊張用力、不引起關節運動),這是增強肌肉力量、預防失用性肌萎縮的有效辦法,如膝骨關節炎時要作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以增強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每次持續5s,放松后再做,可重復30~40次。
伸展運動:伸展關節周圍的肌肉和肌腱,預防攣縮,并可改善肌肉的協同動作,對下肢骨關節炎患者可改善步態。
耐力運動:一般踏固定自行車,在膝關節不負重下進行適當的耐力運動,每次時間一般不超過8~10min,也可以作游泳、平地上步行等練習,但不宜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或斜坡上步行。
注意:在骨關節炎有急性發作表現或有劇痛時,暫停醫療體操,或僅作少量等長收縮的肌肉練習。
(3)關節保護:采取一系列簡化的、不費力的、減輕受患關節負荷的動作來完成日常生活活動,使受患關節不致受到勞損。
(4)抗氧化劑的營養素攝入:有人觀察到軟骨細胞可能隨年齡變化而產生反應性的氧類化學成分(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而ROS會促進退行性損害過程,使用微營養素抗氧化劑能防御這種損害過程。在Framingham的膝骨關節炎研究中(1996),發現維生素C、E、β胡蘿卜素有助于減少該病病變(放射學檢查所見)發展的危險性,維生素C、E還對預防疼痛有幫助。此外,又觀察到維生素C除了發揮其抗氧化劑的作用外,還有助于軟骨中硫酸蛋白聚糖的生物合成,從而抑制軟骨破壞的生物學過程;維生素E又有減輕滑膜炎癥的作用,均有利于改變骨關節炎過程,因此,維生素C、E可作為骨關節炎二級預防使用。
(5)戒煙:臨床觀察發現肥胖、高血壓、吸煙、心理狀態不佳(抑郁、煩悶等),會促發骨關節炎癥狀,應針對這些促發癥狀的危險因素予以處理,包括戒煙在內。
(6)藥物治療:對骨關節炎是否有可能使用標本兼治的藥物,一方面減輕癥狀,同時限制疾病本身病理過程的發展,起到二級預防的作用?對這一問題盡管專家們目前尚有不同看法,很多人傾向于在臨床上不僅可以使用已沿用多年的消炎止痛藥,而且還可試用改變骨關節炎疾病過程的藥物如下:
消炎止痛藥物治療:此為治標性藥物,以減輕疼痛癥狀為主,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但對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心、腎、肝功能不全,胃、十二指腸潰瘍),不宜使用有高危副作用的消炎止痛藥。
改變骨關節炎病變的藥物:醫藥學界已陸續開發出一類據稱能改變骨關節炎病變的藥物亦即一類據稱具有保護關節軟骨作用的藥物,如硫酸葡萄糖胺等,其他還有多硫酸氨基葡聚糖、戊聚糖多硫酸鈉、氨基葡聚糖多肽復合物。以上藥物經動物實驗似有一定的軟骨保護作用,但用在人身上其效用則尚需作深入的研究。
(7)物理因子治療:主要用于消炎止痛,緩解肌肉痙攣。
(8)心理治療:針對存在的抑郁焦慮進行心理輔導、衛生教育,心理狀態改善有助于預防和控制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