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多于中年后起病。亞急性或慢性發病,進行性發展。多數患者在神經系統癥狀出現前有疲乏、無力、腹瀉、貧血等癥狀。神經系統主要有以下表現:
1.周圍神經損害 最早出現。多表現為由下肢開始的足趾、手指末端對稱性、持續性感覺異常:麻木、刺痛、發冷感、燒灼感。查體可檢出手套樣、襪套樣感覺障礙及神經干壓痛。
2.脊髓損害 主要累及后索和側索。后索癥狀出現較早。表現為以下肢明顯的深感覺障礙:位置覺、振動覺、運動覺減退或消失;感覺性共濟失調:患者步態不穩,如踩棉花感,夜間尤重,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不穩,Romberg’s征陽性。隨病變進展,出現雙下肢無力,并累及側索,損傷錐體束,引起肢體痙攣性癱瘓。臨床體征由周圍神經、后索、錐體束受損程度決定。如果病變以周圍神經為主,則表現為肢體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減低、呈弛緩性癱瘓;如病變以錐體束為重,則表現為肢體強直、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征陽性。疾病晚期可有括約肌功能障礙。
3.腦神經損害 除視神經受累外,其余腦神經不受影響。主要表現為視力受損、雙側性視野中心暗點、視野縮小、視神經萎縮等。可發生在疾病的早期或晚期,也可發生在患有惡性貧血而沒有亞急性聯合變性征象的病人中。
4.精神癥狀 由于治療上的進步,精神癥狀現在很少見。但在維生素B12及肝精應用之前較常見。可表現為易激惹、淡漠、認知功能受損、反應遲鈍、幻覺、定向力喪失、抑郁、記憶力減退乃至癡呆。
Vit B12濃度低于100pg/ml時,注射1次Vit B12,10天后如出現網織紅細胞增多,則有助于臨床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