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臨床表現典型者常有前驅癥狀,以胃腸道表現為主,多有腹痛、腹瀉和嘔吐,可有發熱、嗜睡、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異性表現。腹痛嚴重者伴腹肌緊張,酷似急腹癥;腹瀉可為水樣便,多見血便和黏液便。此期多持續數天至1周,偶有達2個月者。
前驅期后經數天無癥狀期進入急性期,出現溶血性貧血、急性腎功能衰竭和血小板減少?;純好黠@蒼白,臨床所見黃疸不顯著或僅面部呈檸檬黃色。初期可屢有溶血危象發生,于數小時內血色素下降30~50g/L;急性腎功能減退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輕者僅短暫尿量減少,腎功能輕度減退,但多數患兒呈少尿性急性腎功能衰竭,少尿可持續達2周甚至2周以上,同時有氮質血癥、代謝性酸中毒、高血鉀等其他急性腎功能衰竭的表現,并可由于貧血、高血容量和電解質紊亂等引發充血性心力衰竭;血小板減少致出血傾向,以消化道出血為主,可見皮膚瘀斑,偶見硬腦膜下或視網膜出血。
由于HUS存在廣泛的微血管血栓形成,可導致多系統損害,除胃腸道和腎臟外,尤以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多見,是最常見的死因。神經系統癥狀表現有激惹、嗜睡、焦慮、緊張、幻覺、定向障礙、驚厥和昏迷,部分留有神經系統后遺癥,如學習困難、行為異常,嚴重者可見智力低下或癲癇。心血管系統受損表現為高血壓、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胰腺受損者可出現暫時性或永久性胰腺內分泌機能不全;可有短暫的肝損害,偶見膽汁淤積性黃疸;肺、肌肉、皮膚及視網膜損害少見。
若有:
?。?)少尿大于14天;
?。?)無尿大于7天;
?。?)腎外器質性損害,則考慮為嚴重病例。與志賀菌感染相關的HUS病人,病情嚴重。在胃腸炎和這個綜合征之間沒有間隔時間,而且經常有DIC,預后不良,病死率高。
1.D+HUS臨床特點 發病以嬰幼兒最為多見,阿根廷報道發病年齡<2歲占90%,性別無明顯差異,夏季多見且有小流行。
1)前驅期:D+HUS患兒均以腹瀉、嘔吐、腹痛起病,可有水樣或血水樣便。前驅期一般為4天左右,經過1~5天(也可達數周)無癥狀期而進入急性期。
2)急性期:常以嘔吐、腹瀉、無力、低熱起病,繼之出現蒼白、黃疸、皮下瘀斑、少尿,少數有抽搐。60%病人少尿持續1周左右,無尿有半數病人持續3天左右,重癥病人進入無尿性腎功能衰竭。半數以上病人伴高血壓。1/3患兒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包括運動,肌肉張力改變,共濟失調,抽搐,偏癱等。3%~5%出現腦水腫及昏迷,也是急性期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40%病人可伴肝、胰損害,其他如心、肺、肌肉、皮膚及視網膜均可受累,但較為少見。
Siegler等累積20年對D+HUS臨床經驗,給嚴重病例定義為:年齡<2歲,前驅期即出現無尿,無尿持續7天以上,少尿大于14天,白細胞計數高于20×109/L及伴有腎外損害者(腎外損害約占25%,主要指神經系統受損如抽風、昏迷等)。
Caletti等對30例有持續蛋白尿,高血壓及腎功能減退的D+HUS患兒,進行平均11.2年的追蹤,并進行了腎活檢,結果指出:17例為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伴透明樣變,9例為彌漫系膜增殖性腎炎,2例為彌漫性腎小球硬化,2例為輕微病變。
2.繼發性HUS 本病在兒童中少見,最常見感染為鏈球菌肺炎或敗血癥,其次為β-溶血性鏈球菌,支原體感染等。無季節差異,前驅癥狀最常見為上呼吸道感染,嘔吐、發熱、貧血、尿道感染、驚厥等。
臨床表現除HUS三聯征外,高血壓突出,神經系統損害嚴重,ESRD多見,且復發率高。病理改變與D+HUS主要區別為小動脈病變突出,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及系膜細胞增生均較D+HUS顯著。對D-HUS復發病例腎活檢發現,腎小球小動脈內皮細胞及肌層細胞增殖,類似高血壓改變。
二、診斷:
患兒有前驅胃腸癥狀史,臨床見急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和腎功能急性減退,表現為蒼白、尿量減少,尿檢紅細胞、蛋白及管型,血象呈貧血,血小板下降,涂片見異型紅細胞和碎片,血生化示急性腎功能衰竭改變,即可診斷本癥。本病的診斷依據是:
1)溶血性貧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的證據。
2)血小板減少。
3)凝血異常 凝血酶時間延長,FDP升高。
4)進行性腎功能損害 BUN和Scr逐漸升高,同時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5)有先驅感染 本病常有先驅感染依據,多見嬰幼兒,在成人多見于孕婦及產后。
6)病理變化特點 腎活檢見到毛細血管腔內有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腎小動脈呈水腫及纖維素樣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