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敗血癥癥狀
1.起病隱匿,癥狀不典型
由于老年人全身情況差,機體反應低下,使老年敗血癥起病隱匿,早期往往缺乏典型癥狀。體溫不太高,多為中低熱,熱型不規則,寒戰少見,甚至體溫不升,提示病情嚴重。常僅僅表現為淡漠、嗜睡、心率加快等。
2.感染性休克多見
老年人免疫功能差,往往病情發展迅速,極易發生感染性休克,尤其是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癥時更易出現,常伴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
3.多臟器衰竭(MOF)常見
老年人機體免疫功能差,病情發展迅速而不易控制,全身各器官退化,老年敗血癥常出現心、肺、肝、腎、腦等重要臟器的損害,最終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如急性腎衰、昏迷、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甚至肝功能衰竭,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DIC等。
4.可有皮疹
老年敗血癥可出現膿毒性皮膚皰疹。
5.遷徙損害
老年敗血癥遷徙性損害較多見,是由細菌栓子播散至身體其他部位而引起。多見于化膿球菌(尤其是金葡菌)、厭氧菌等所致的敗血癥。常見者有肺膿腫、皮下膿腫等。易并發心內膜炎。
6.白細胞數增高不明顯
老年人機體反應性較差,血白細胞增高不明顯,可正常或偏低,核左移也可不明顯。血小板計數下降明顯。
7.多有嚴重的基礎疾病
患者在發生敗血癥以前多已存在嚴重的基礎疾病。如惡性腫瘤、血液病、糖尿病、尿毒癥、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肝硬化和腹膜炎等,有原發病的臨床表現,常使臨床癥狀錯綜復雜。
老年敗血癥臨床表現不典型,老年人機體反應差,血白細胞總數增高不明顯,加上原發病感染癥狀往往掩蓋了敗血癥癥狀,使老年敗血癥漏診和誤診率高。有的病人直到血培養獲得陽性結果才得以確診,影響了早期診斷。
凡老年患者急性發熱,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正常或偏低,而無局限于某一系統的急性感染時,應考慮有敗血癥的可能。病史詢問和詳細體查對協助診斷和推測病原有一定意義。凡新近有呼吸道、泌尿道、膽道等感染病灶;或有褥瘡、外傷者;或血管內留置導管等;或各種局灶感染雖經有效抗菌藥物治療,而體溫仍未能控制者,均應高度懷疑有敗血癥的可能。如在病程中出現皮疹、遷徙性膿腫等,則敗血癥的臨床診斷可基本確立。詳細體檢常可發現原發病灶或入侵途徑,并可據此推知病原菌的種類。
血培養和(或)骨髓培養陽性是確診老年敗血癥的依據。其中血培養最常用,為獲得較高的陽性率,宜在抗菌藥物應用前及寒戰、高熱時采血,并宜多次反復送檢,每次采血量不少于5ml,如已應用抗菌藥物,則可應用薄膜過濾、集菌法、血塊培養法,或于培養基中加入硫酸鎂、β-內酰胺酶、對氨苯甲酸等以破壞某些常用的抗菌藥物。還應注意厭氧菌、真菌和L型細菌培養。骨髓培養的陽性率較血培養為高。以膿液、腦脊液、胸腹水、瘀點等涂片檢查或培養,亦有檢出病原菌的機會。分離出病原菌后應進行抗菌藥物敏感試驗和聯合藥物敏感試驗以測定最低抑菌濃度(MIC),以供選用或調整抗菌藥物時參考。必要時測最低殺菌濃度(MBC),血清殺菌試驗也有重要參考意義。
近已開展的氣相色譜(尤其是氣液相色譜,GLC)法、離子色譜法(IC)等快速診斷技術亦可協同診斷老年敗血癥。鱟溶解物試驗(LLT)可檢測血清等標本中革蘭陰性桿菌的內毒素,對診斷革蘭陰性菌敗血癥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