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決定于膽管之梗阻程度和有無感染,多數患者過去曾有一次或多次急、慢性膽囊炎發作史或膽道蛔蟲病史,然后在一次劇烈的膽絞痛后出現黃疸,表示結石已進入膽總管,或在膽總管內形成后已發生嵌頓和阻塞。
膽石所致的膽道阻塞通常是不完全和非持續性的,完全性阻塞畢竟屬少見,故約20%患者可以不感右上腹絞痛,40%的患者雖有絞痛但無黃疸,其余患者則多數在腹痛發生后數小時至1~2天開始有黃疸,且持續數天后即可逐漸消退。如膽總管內結石不能排出至十二指腸,則腹痛勢必再發,并可再度出現黃疸,且復發的次數往往愈趨頻繁,程度亦多愈加嚴重;但也有病例在一次發作后相隔10余年不再復發,至下次發作時膽總管內之結石已大至l~2cm直徑以上,或者發作時僅有輕微腹痛而不復出現黃疸者。少數病例于某次發作后可致膽道完全阻塞,黃疸持續不見消退,顏色甚深呈黃綠色,皮膚瘙癢顯著,糞便呈陶土色,且有明顯消瘦現象,與胰頭癌很難鑒別。此類患者膽道探查時往往可見巨大的結石嵌頓在壺腹部;或有多量之泥沙樣結石壅塞在膽總管或肝管內。少數情況術中膽總管內見不到結石,其結石大多系膽管內壓力過大而自行排入腸內或由于麻醉后括約肌松弛而有利于結石排出。然而,在結石移動的過程中,患者多有反復的膽絞痛發作史,發作時除阻塞外常并有膽道感染癥狀,膽囊不腫大,一般仍可與胰頭部癌區別。
患者發作時多無腹肌強直,但上腹部或右上腹可有輕度觸痛。肝臟腫大,質地堅實,稍有觸痛,但一般膽囊則多不可捫及。脾臟有時也可腫大,多數患者黃疸明顯,病容憔悴,神情抑郁,時有消瘦現象。有并發癥時則有相應的體征如黃疸和休克征等。
二、診斷
膽總管結石急性梗阻、炎癥發作期,根據病史和典型表現,一般的臨床診斷并不困難。但由于膽總管結石的病因、病理和治療與整個膽道系統密不可分。因此對其診斷除了明確膽總管的結石和病理狀況以外,還必須全面了解包括膽囊和肝臟在內的整個膽道系統的病理狀況。是否存在膽囊和肝內膽管結石及其數量分布、有無肝膽管的狹窄、擴張和解剖變異、并發肝膿腫、肝硬化、肝組織萎縮等改變,以便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爭取最佳效果。為此必須依靠現代影像學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