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波西肉瘤癥狀診斷
一、癥狀:
在未患艾滋病的老年人 卡波西肉瘤通常發生于足趾及腿部,表現為紫色或暗褐色斑塊或結節,呈真菌樣生長或浸潤軟組織及侵犯骨組織,約5%~10%會有淋巴結和內臟的播散。
伴有艾滋病的病人 卡波西肉瘤可能是首發癥狀。僅僅表現為隆起的紫色,粉紅色或紅色的丘疹,或圓形,卵圓形褐色或紫色斑塊,往往先出現在軀干上部的皮膚或粘膜。可在皮膚上廣泛播散,并伴有內臟損害及淋巴結轉移。可能會有廣泛出血包括內臟出血。 可分以下5種亞型:
1.經典型卡波氏肉瘤classic Kaposi sarcoma)
早期損害最常見于足趾及跖部,呈淡紅色、紫色或藍黑色斑和斑片,并擴展和融合形成結節或斑塊。有橡皮樣硬度,看起來像暗紫色血管瘤。患肢可有水腫。以后斑塊和結節亦可發生于臂部、手部,甚至擴展至顏面、耳、軀干或口腔。特別是軟腭。病程呈緩慢進行性,可致下肢顯著增粗。疾病早期,皮損可周期性緩解,結節可自然消退,遺留萎縮性和色素增深的瘢痕。胃腸道為最常見的內臟受累部位。肺、心、肝、結合膜和腹部淋巴結亦可受累。骨骼改變有特征性和診斷性。骨受累表現為骨質疏松、囊腫和骨皮質侵蝕。骨骼損害為疾病廣泛播散的指征。本病進展緩慢,內臟及淋巴結罕受侵,預后較好。
其特點可歸納如下:
1)多見于50~70歲的老年男性。
2)皮損常見于下肢遠端、手、前臂等處,后期可出現于面部、耳、軀干及口腔,特別是在軟腭較多見。
3)皮膚損害為紅色、紫紅色、淡藍黑、青紅丘疹或斑塊,逐漸增大融合成大的斑塊、結節,結節質硬如橡皮。可出現明顯的局部淋巴水腫。
4)可累及內臟、骨骼。內臟以胃腸道最常見。此外,心、肺、肝、腎上腺及腹部淋巴結也可累及。骨骼受累表現為骨質疏松、囊腫,甚至侵蝕皮質。骨骼變化富有特征性,有診斷價值。
5)自覺燒灼、瘙癢或疼痛。
2.非洲皮膚卡波氏肉瘤(African cutaneous kaposi sarcoma)
常見于20~50歲的男性,可見四肢出現結節性、浸潤性血管腫塊。此型Kaposi肉瘤流行于熱帶非洲。呈局部侵襲性。常伴發下肢顯著水腫,骨受累。
3.非洲淋巴結病性卡波氏肉瘤(African lymphadenopathic kaposi sarcoma)發生于10歲以下兒童,淋巴結受累,可有或無皮膚損害。呈侵襲性經過,往往在發病后兩年內死亡。出現皮損前淋巴結,特別是頸淋巴結腫大。損害亦見于眼瞼和結合膜,呈出血性組織團塊并下垂。常伴發淚腺、腮腺和頜下腺腫大,與Mikulicz綜合征相似。
4.艾滋相關卡波氏肉瘤(AIDS-associated Kaposi sarcoma)
好發于頭、頸、軀干和黏膜。皮損開始為1或數個紅色到紫紅色斑,繼而迅速進展為丘疹、結節和斑塊。損害較小,分布廣泛,進展迅速。暴發性者則可有淋巴結和系統性受累。內臟受累,最常見者為肺(37%),胃腸道(50%),淋巴結(50%)。
其特點可歸納如下:
1)主要見于20~50歲的青壯年艾滋病患者。
2)皮損分布廣泛,多發生于頭、頸、軀干、足底部。
3)皮膚損害為紅色斑疹,周圍有蒼白暈;以后變成紫色或棕色斑塊或結節,蒼白暈消失;皮損較小,直徑約1cm左右,呈對稱分布。
4)可有口腔黏膜及胃腸道損害。
5)發展迅速,病死率高。
5.免疫抑制相關卡波氏肉瘤(immunosuppresSion-associated Kaposi sarcoma)
損害類似經典性卡波氏肉瘤。發病部位差別較大。內臟受累比率不等。
二、診斷:
臨床表現的骨骼改變,有特征性和診斷性意義。結合組織病理檢查的特點,即可診斷。
1.病史 患者有巨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史,或外傷等。
2.臨床特點 老年人,發生于足趾、足弓部位的,多發性浸潤性暗紅色結節,易破潰,自覺疼痛。
3.組織病理 提示為缺血性血管內皮細胞的惡性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