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斷裂一般治療
一、治療
1.新鮮內側副韌帶損傷
(1)部分斷裂(Ⅰ度、Ⅱ度扭傷):將膝置于30°~45°屈曲位,用膝關節前后石膏托固定,練習股四頭肌,約1周后即可帶石膏下地行走,或允許使用全范圍保護活動的支具,也可以用管型支具,控制性支架4~6周,之后練習膝關節伸屈活動,其功能可逐漸恢復,
(2)完全斷裂者(Ⅲ度扭傷):單純的MCLⅢ度損傷可通過非手術方法成功地治療。在Indelicato的研究中,使用石膏、管型支具或商品化的活動限制支架的療效與手術修復MCL的療效相當。Reider等報道對35名單純Ⅲ度MCL損傷的運動員采用非手術治療,其療效與以前的研究者手術治療結果相似。一般認為同樣嚴重的撕裂發生于MCL遠端時其愈合不如近端好,韌帶遠端可以被拉向近側,偶爾移位到鵝足止點淺層,不能自動復位,非需手術復位不可。
①手術方法:在硬膜外麻醉及氣囊止血帶下,做膝內S形切口,起自股骨內髁上方1.5~2.0cm處,止于脛骨內髁前側,注意保護大隱靜脈及隱神經,切開深筋膜,暴露MCL。外展膝關節以確定韌帶斷裂平面,斷裂處可發現韌帶內有血腫或淤血斑。先將撕裂淺層向上翻轉,然后檢查深層,如發現韌帶亦斷裂,則在髕韌帶內側及股四頭肌腱聯合部,切開關節囊探查半月板及ACL有無破裂。單純MCL附著部撕脫或有小撕脫骨折塊者,可在韌帶撕脫處骨質鑿一淺槽,并在前后緣各鉆一孔,用粗絲線經過鉆孔固定縫合韌帶斷端。撕脫骨折塊較大者,可用“U”形釘、釘板或螺絲釘固定。無論淺層或深層韌帶中部斷裂者,即用對端或重疊縫合。但所有的損傷被修復后,根據情況可選擇適當的加強手術,如將半膜肌腱縫合到后內角以加強斜韌帶,以及半膜肌腱加強MCL,后方縫匠肌和股薄肌前移,股內側肌前移。
②術后屈膝30°~45°位石膏固定4~6周。
MCL斷裂合并ACL斷裂者,保守治療效果差。須先重建修復ACL(方法詳見前交叉韌帶破裂),如無旋轉不穩定,可不修復MCL。Shelbourne報道368例ACL和MCL聯合損傷的病人,MCL損傷采用了非手術治療,ACL進行了重建。他的結論是這一治療方案能恢復極佳的穩定效果,Sandberg等在一前瞻性、隨機化的研究中,比較了手術與非手術治療單純MCL損傷和ACL與MCL復合損傷,發現這兩種情形中用手術治療撕裂的MCL沒有好處,易導致關節僵硬。Indelicato則先重建ACL;假如膝關節在完全伸直位或輕度屈曲位仍表現出不穩,則應修復MCL。
MCL合并內側半月板損傷者,如內側半月板邊緣附著處輕度撕裂,可將破裂處縫合,防止撕裂的半月板邊緣反折入關節腔,引起膝關節交鎖。如破裂較重時,則必須部分或完全切除內側半月板,然后縫合修復MCL。
2.陳舊MCL斷裂 陳舊MCL損傷,特別是合并ACL斷裂時,膝關節穩定性遭到破壞,經慢性牽拉而繼發其他韌帶松弛,造成膝關節側方不穩定和前內側旋轉不穩定,繼而產生前外側旋轉不穩和后內側旋轉不穩。手術修復方法概括為兩類:
(1)靜力修復法:系利用膝關節附近軟組織,對損傷的韌帶及缺損進行修補,常用材料有半腱肌腱,股薄肌腱或闊筋膜等,以恢復MCL的張力。此種方法近期效果滿意,但久之則再造韌帶彈性降低而逐漸松弛,所以遠期效果往往不太理想。
①股薄肌肌腱修復MCL方法:膝內側S形切口,暴露股薄肌,在股骨內髁相當于膝關節MCL附著的平面切斷股薄肌的肌腱,把切斷的肌腱遠側的斷端埋于股骨內髁韌帶上端掀起的骨瓣下,在屈膝20°拉緊縫合固定,然后將肌腱縫于MCL上。切斷之股薄肌肌腱的近端縫合于縫匠肌上。
②膝MCL移位縫合法:適用于膝MCL松弛的病例,方法為將膝MCL的上方起點,連同其附麗的骨皮質一并鑿下,向前上方移位,拉緊后用螺絲釘固定。
(2)動力修復法:將正常肌腱移位,利用肌肉拉力,達到穩定膝關節的目的。常用方法如鵝足腱移位術:適用于膝關節MCL斷裂合并ACL損傷,存在前抽屜試驗陽性,膝關節劇烈活動時,出現膝關節搖擺不穩或發生打軟腿現象者。
①手術方法:將鵝足(脛骨上端前內側之股薄肌、縫匠肌和半腱肌的聯合止點)遠端止點的2/3剝下,向上翻轉,縫合于髕腱內緣和脛骨內髁下方,使其變為水平走行,以加強其內旋作用,或單獨將縫匠肌遠端游離,與股四頭肌擴張部,髕腱縫合,再將剩余鵝足腱自止點切下,按上述方法翻轉縫合。
本手術系動力性修復,術后癥狀可明顯改善,克服了單純靜力性修復遠期療效欠佳的缺點,但檢查時,MCL松弛的體征依然存在,所以評定手術效果時,應以功能改善為主要依據。
②術后處理:上述諸手術后均行長腿前后石膏托固定膝關節于屈曲30°位,對新鮮韌帶損傷縫合者,固定4周,對陳舊韌帶損傷重建修復者固定6~8周。去除石膏,練習膝關節活動。
二、預后
預后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