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一般治療
一、治療
本病確診后一般采取綜合性治療措施,包括內科基本治療、藥物治療、并發癥的治療和外科治療。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目的在于:
?、倬徑馀R床癥狀;
?、诖龠M潰瘍愈合;
?、鄯乐節儚桶l;
④減少并發癥。但目前現有的各種療法尚不能改變消化性潰瘍的自然病程和徹底根治潰瘍。
消化性潰瘍辨證論治
二、中醫療法
消化性潰瘍的中醫治療方法:
1、健脾
即通過補益脾氣,以恢復其運動功能的治法。包括補氣健脾法,補氣升陷法。前者見于脾氣虛弱,癥見食欲不振,腸鳴便溏,短氣懶言。代表方為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后者用于脾虛中氣下陷,癥見脫肛、泄瀉、氣虛便秘、氣虛發熱、久痢等。以補中益氣湯、升陷湯為代表方。
2、溫脾
即通過溫補脾胃之陽,以消除中焦虛寒的治法。包括溫運脾陽法,溫胃祛寒法。前者見于中焦虛寒之嘔吐、泄瀉、腹痛喜按。代表方為大建中湯、小建中湯、溫脾湯。后者見于素體陽虛胃寒,癥見胃痛喜熱,或寒邪客胃、發病較急、胃脘脹痛、嘔吐。代表方為良附丸、吳茱萸湯。
3、養胃
即通過養脾胃之陰,以恢復脾胃受納、運化功能的治法。包括滋養脾陰和胃陰。前者用于脾陰不足、運化失常之長期低熱、口干舌燥、氣短乏力、食欲不振、大便不暢。以參苓白術散為代表方。后者用于胃陰不足、胃液枯槁之胃脘灼痛、口燥咽干、煩渴思飲、腸燥便干。以益胃湯、甘露飲為代表方。
4、和胃
即用消導食積的方藥,消除氣滯食積,以調和胃氣的治法。用于飲食積滯停聚中焦而生濕蘊熱,癥見脘腹痞滿、噯腐噫氣、大便不暢。以保和丸、枳實導滯丸為代表方。
5、降胃
即用順氣降逆的方藥,以糾正胃氣上逆的治法。包括溫胃降逆法和清胃降逆法。前者用于因寒所致之嘔吐、呃逆,以大半夏湯、旋復代赭湯為代表方。后者用于熱證所致之嘔吐、呃逆,以橘皮竹茹湯、黃連蘇葉湯為代表。
6、疏肝
即通過解郁、理氣使肝氣條達,氣機通暢的治法。主要用于肝氣不舒,橫逆犯胃,致胃脘兩脅攻撐作痛、噯氣頻作、大便不暢者,以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為代表方。
7、柔肝
即通過滋養肝血、肝陰使升動無制的肝氣、肝陽得到牽制的治法。主要用于肝胃陰虛、肝血虧虛所致的眩暈、目赤、目澀而干,兩脅胃脘隱痛,脈弦而細等癥,代表方為一貫煎等。
8、行氣
即通過理氣、行氣,使氣機條達的治法。主要用于氣機不暢、氣滯不行,致胃脘痞滿、飯后尤甚、腹脹納呆、大便不暢者,以四磨飲、天臺烏藥散為代表方。
9、活血
即通過行血、活血、祛瘀使氣血通暢的治法。主要用于血行不暢、脈絡瘀阻所致諸瘀。以膈下逐瘀湯、失笑散、丹參飲為代表方。
10、斂酸
即通過用一些金石、動物類藥以收斂胃酸的治法。主要適用于反酸、呃逆等癥,以烏貝散為代表方。
辨證分型治療:
肝胃不和證,治以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加減:柴胡9g、積實6g、小白芍12g、陳皮9g、制半夏9g、元胡9g、烏賊骨18g、生甘草5g。
脾胃濕熱證,治以清熱化濕,方用小陷胸湯加減:黃蓮6g (或黃芩9g)姜半夏9g、土茯苓15g、白術9g、陳皮9g、木香9g、佩蘭9g、桃仁4g。
氣滯血瘀證治以祛瘀止痛,方用失笑散加減:蒲黃9g、赤芍9g、元胡9g、川楝子9g、烏賊骨15g、側柏葉12g、三七3g(分二次沖服)、阿膠9g、灶心土30g、生甘草6g。
脾胃虛寒證治以溫胃健脾,方用黃芪建中湯加減:炙黃芪15g、桂枝9g、白芍12g、干姜9g、炙甘草9g、大棗四個、元胡9g、金鈴子9g、吳茱萸9g、白術12g、茯苓15g。
中醫治則歸納起來有如下方法:
(1)健脾法:包括健脾益氣和溫中健脾,常用方為四君子湯、理中湯、黃芪建中湯等。
(2)疏肝和胃法常用方為四逆散、逍遙散等。
(3)清肝泄熱法:常用方為左金丸、半夏瀉心湯等。
(4)活血化瘀法:常用方為血府逐瘀湯、隔下逐瘀湯。
(5)滋養胃陰法:常用方為養胃湯、六味地黃湯。
(6)收斂制酸法:常用方為烏貝散、錫類散及其改進方785,常用的單味藥有甘草、川貝、白芨、三七、大黃等。
1、單味珍珠層粉,每日6g,分四次口服,6周為一療程。
2、錫類散600g,于早晚空腹時各服一次,一月為一療程。
3、潰瘍湯、潰瘍散等都可辯證應用。
針灸 一般采用辨證論治的方法:肝胃不和證,取足厥陰,陽明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取穴:中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