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腫瘤一般治療
肛周腫瘤西醫治療
一、治療:
對于肛周腫瘤的治療有別于其他腫瘤。治療方案的選擇應依據腫瘤侵犯的范圍而定。治療目的是提高治愈率而盡可能不選擇破壞性手術方法。肛門邊緣的鱗狀細胞癌,如果不侵犯肛管就認為是皮膚癌,而累及肛管的肛周癌的治療見下述。
1.肛門邊緣區癌的治療:
1)治療策略:
對于較小的腫瘤,不需采用破壞性手術方式即可切除;較大腫瘤主要采取放射治療,也可采用放療和化療手段。
2)原位癌的治療:
原位癌的標準治療是局部切除,對于個別病人也可考慮激光治療。
3)進展期癌的治療:
對于小腫瘤(T1N0)的標準治療是局部根治性切除,根治術切除范圍應為腫瘤邊緣外包括正常組織1cm的區域。
T2N0期腫瘤有可能發生腹股溝淋巴結轉移,放療區域除覆蓋腫瘤本身外,還應對雙側腹股溝區進行照射。
對部分T1~2N0期腫瘤可同時采用化療和放療。有研究表明,在局部放療失敗時聯合應用化療可使腫瘤縮小55%。對于進展期癌(T3~4或N1~3),其標準治療為放療,如果病人適合化療,應采取放化療聯合治療。
4)復發癌的治療:
對于復發癌治療方案的選擇必須根據先前的治療決定,可選擇再次手術治療。對于已經局部切除后再發者需要行腹聯合會陰切除治療,同時進行標準方案的化療和放療。
2.肛管癌治療:
1)治療策略:
治療目的是盡量在不采取破壞性手術時能夠達到一定的治愈率,對于放療或放化療后的殘留病灶可采取補救性手術,對于局部復發者也可以采取補救性手術治療。
2)原位肛管癌的治療:
原位肛管癌的治療主要是局部手術切除,部分病人也可采用局部激光治療。
3)局限性(T1~2N0)肛管癌的治療:
對于直徑小于2cm的局限性肛管癌,其治療目標是達到治愈而又不采用破壞性手術。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或聯合放療,這兩種治療的局部效果和生存率相似。對于放射治療,可采用外照射或近程治療,局部治療效果良好,且括約肌的完好率可達70%~100%,3年生存率達70%~90%。長期治療的并發癥主要有肛門潰瘍、出血壞死、狹窄和肛瘺,發生率為10%~30%,有6%~12%的病人需行結腸造口術。這些并發癥主要與放射劑量較大有關。因此,放射治療的形式不應太單一化,也應有一定的治療間隔。
近期,英國腫瘤研究協作組(United Kingdom Coordinating Committee on Cancer Research,UKCCCR)肛管癌研究小組認為,對于T1~2N0期肛管癌應采用化療聯合放療的方法。他們的治療結果顯示,聯合治療后的第4年尚有29%的病人局部未見復發;單一方式治療與聯合治療的復發率分別為50%和26%。
對于3~4cm的腫瘤,標準方案為化療和放療同時進行。聯合治療優于單一的放療,同時也可減少行破壞性手術的機會(13%~32%的病人可避免行結腸造口術);而且后期的并發癥也無明顯增加。
4)進展期肛管癌的治療:
進展期肛管癌(T1~2N1~3或T3~4任何N)的標準治療為化療同時聯合放療。對于部分治療失敗者應采取補救性的腹腔腹膜切除術(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對于出現梗阻者可在行結腸造口術后再行放化療;對于有出血的病人,應停止放療。
對于局部緩解率,聯合治療優于單一的放療(有效率為68%對50%),同時也可減少行破壞性手術的機會(避免行結腸造口術的病人為72%對40%);后期并發癥也無明顯增加(10%)。聯合治療的長期療效也較理想。第一,可使大部分病人的肛門括約肌功能保存完好;第二,聯合治療也有很高的腫瘤緩解率(80%~90%),因此大部分病人可以避免行APR手術。但是3年生存率沒有差異(為60%~70%),在聯合放化療后是否繼續需要輔助化療,目前尚無明確結論。
對于有局部淋巴結受侵犯或提示預后較差的病人,建議可先將個別較大的淋巴結(如腹股溝淋巴結)切除,然后再行放化療,治療效果與無淋巴結受侵犯者相似,無明顯差異。
5)HlV陽性肛管癌的治療:
關于HIV陽性肛管癌的治療目前資料較少。治療方案的選擇可根據病人HIV感染情況,是否能夠耐受治療及臨床分期適時選用手術切除、放療或放化療。
6)老年肛管癌的治療:
對于年齡大于75歲的老年人,80%的病人可以耐受全劑量放療[和(或)聯合化療]的方案。急性和慢性并發癥與年輕病人相似,但是絲裂霉素(MMC)和5-FU的化療劑量應減量20%,而且放療時間間隔應隨時調整。與年輕病人相比,老年人聯合放化療的3級急性反應發生率是單一放療的2倍(60%對30%);而且急性疲勞衰竭發生率也明顯高于年輕病人。放療或放化療也要根據腫瘤分期和病人的一般狀態實施個體化方案,必要時應適當減少照射劑量(最大不超過55 Gy)和化療劑量。
3.殘留肛管癌的治療:
在放化療后,有6%~18%的大體或病理切片中還可見殘留病灶,對于這類病人,標準治療方案為APR手術(Miles手術)加永久性結腸造口術。對于這種治療方法的長期療效,目前僅有少數的觀察資料,而且還意見不一致。據報道,這種治療的局部有效率為0~80%,長期生存率為0~64%。對于何時進行病理活檢、何時進行這種手術效果較好目前尚沒有大樣本觀察資料,但是這種治療并發的盆腔和會陰部感染率可達30%。因此,對放化療后殘留病灶的治療仍有待進一步探索和評價。
4.肛管癌局部復發的治療:
1)病變局部復發:在放化療后的前2年內,肛管癌的局部復發率為10%~32%(中位復發時間為6~8個月)。腫瘤的分期與治療方法的不同與腫瘤復發有關。對于這類病人,標準治療方案為APR手術(Miles手術)加永久性結腸造口術。約有60%的復發病人再次行手術治療后能夠治愈,在局部復發前的5年總體生存率為30%;APR術后有50%的病人可以達到長期緩解(盡管感染發生率較高)。對于復發后已為進展期的病人,治療效果和預后較差。因此,早期發現是否有局部復發對于治療和預后十分重要。
2)局部淋巴結復發:
對于在治療后不久發生腹股溝淋巴結轉移(這種現象稱為異時或不同步轉移)的病人,可采取先將腫大的淋巴結切除,然后根據以前的照射劑量和范圍再次進行放療。
5.遠處轉移的治療:
約有20%的肛管癌可發生遠處轉移,這類病人的預后較差,但這類腫瘤一般對化療相對敏感。對這部分病人的治療多采用單藥化療方案,但目前的資料較少,因此尚無公認的方案可以推薦。
多數學者認為,積極的治療應采用順鉑治療。順鉑聯合博來霉素、長春花堿或長春地辛也有一定療效。也可采用多柔比星和卡鉑單藥化療。
放療可以減輕某些轉移癥狀,如骨痛和頭痛。對于轉移癌(如肝和肺轉移瘤)的外科手術切除,目前尚缺乏可靠資料。
6.放射治療:
1)放射治療的適應證:
根治性放射治療的適應證是直徑5cm以下的T1、T2期腫瘤,也有把直徑大于5cm的T3期和對鄰近臟器有浸潤的T4期腫瘤作為根治性放射治療對象。
對于發生腹股溝淋巴結轉移病人也適應做根治照射,但淋巴結轉移對局部控制不利。
2)照射方法及分割照射:
標準的放療應覆蓋直腸周圍和會陰部,如果有腹股溝和髂淋巴結轉移,亦應覆蓋這些部位。照射野上緣在骶髂關節的下端,左右為兩側腹股溝淋巴結,下緣多在包括會陰部的小骨盆。
常采用的放療方式有對向二野或三野、四野照射,有時也可直接會陰區照射,照射時應盡量避免小腸受到照射。前后對向二野照射以30~45Gy/1.8~2Gy照射后,再對腫瘤行四野照射、旋轉照射等9~20Gy/1.8~2Gy的追加照射,追加照射時大于45Gy照射小骨盆,結束4~6周后進行療效判定。也有于此后再追加照射的,但最好還是首次根治性放療時,盡量迅速照射完全療程。關于照射劑量和范圍,不同的研究采用的方法也有所差異。照射直腸和會陰區外的放射治療(exteRNAl beam radio therapy,EBRT)最小劑量一般為45~50Gy;一項回顧性分析顯示,當EBRT大于55Gy時,照射劑量與局部控制率呈劑量效應相關。對于那些沒有行聯合化療或僅行部分切除的Ⅲ期病人,EBRT照射劑量可增加19~25Gy,使總劑量達55~67Gy。照射劑量的補償方式可采取多種形式,如光量子四合野外照射,光量子或電子的直接會陰區照射,間歇性近程放射治療(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等。192Ir(iridium)植入性近程治療僅適用于Ⅲ期的臨床個體化治療。長期照射治療的并發癥主要有肛門潰瘍、出血壞死、狹窄和肛瘺,發生率為10%~30%。有6%~12%的病人需行結腸造口術。這些并發癥主要與放射劑量較大有關。不建議對腹股溝區進行預防性的照射。
7.放射化學治療:
1)常用方案:
聯合化療和放療的標準治療方案應為以氟尿嘧啶(5-FU)和絲裂霉素(MMC)為基本藥物,同時加用2個療程的放療。化療和放療應在第1天同時進行。這種聯合治療可有多種方案,但并無證據顯示哪一種更有優點。5-FU MMC組合是標準方案:每天5-FU1000 mg/m2,持續靜脈滴注4天。MMC10mg/m2以1次靜脈注射為1療程,放療中每4周重復2次。5-FU CDDP(順鉑)方案:每天5-FU 750mg/m2持續靜脈滴注4天,CDDP100 mg/m2 1次靜點為1療程;或每天5-FU 1000 mg/m2,持續靜脈滴注4天,與CDDP25mg/m2連用4天為1療程,照射中重復2次。絲裂霉素聯合氟尿嘧啶加放療可以提高局部治療效果。
2)副作用:
化療常見副作用是白細胞計數減少、骨髓抑制等,放療多見會陰部放射性皮炎,或腹瀉等急性反應。放化療較單純放療副作用大,急性反應的發生率照射劑量30Gy時約30%,50Gy時增加到50%左右。急性反應中,骨髓抑制可引起敗血癥等嚴重感染,因此對肥胖病人增加化療劑量時需特別注意。
長期照射治療的并發癥主要有肛門潰瘍、出血壞死、狹窄和肛瘺,發生率為10%~30%;這些并發癥主要與放射劑量較大有關。
二、預后:
1.肛周腫瘤很容易侵犯肛門括約肌而引起癥狀,但在早期癥狀往往為非特異性,容易被病人和醫師忽視而導致延誤診斷。因此,多數病人(60%~70%)在明確診斷時病情已處于進展期;其中15%~20%的病人發現陰道、尿道、前列腺、膀胱、骶骨或髂骨已有侵犯。肛管癌,局部淋巴結容易受到侵犯,腫瘤可沿肛周淋巴管播散。遠端肛管癌易向腹股溝淋巴結轉移,近端肛管癌易向骨盆淋巴結轉移(如直腸旁和髂內淋巴結),最后到腹部淋巴結,其中兩側淋巴結受累及者約占25%。血行播散很少見(不足10%),主要遠處轉移部位是肝臟、肺部和皮膚。
2.多種因素能夠影響預后,如腫瘤組織學類型,病人的年齡、性別,腫瘤分期,有無轉移,腫瘤是否對化療或放療敏感等,這些可能都是影響預后的獨立因素。在評價預后時,鱗狀細胞癌與腫瘤分期無明顯相關性。而病理組織學分級則與預后相關,低分化者75%的病人具有5年生存期,而高分化者僅有24%,這種情況的確切原因目前尚不清楚。腺癌用放療預后差,甚至可能低于直腸癌,但如果采取放化療可改善預后。對于肛門邊緣的腺癌,影響預后的因素主要是有無淋巴結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