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混合瘤一般治療
涎腺混合瘤治療
一】手術切除。
1、手術原則
針對腫瘤易復發可惡變的特點,原則上應從腫瘤周圍正常組織內將其整塊切除,切忌作腫瘤剜除手術。發生在腮腺者應行腮腺淺葉或全葉及腫物切除術,術中保留面神經;發生在小涎腺者應將包括腫瘤以外0.5cm正常組織在內整塊切除;發生在腭腺者其深部應連同骨膜一并切除,如骨面粗糙變色亦應將其鑿除;發生在頜下腺者應行頜下腺及腫物整塊切除。
2.腮腺混合瘤手術切除法
腮腺混合瘤切除方法有兩種。
(1)由前向后,
先分離腮腺導管的方法:適用位于耳下的混合瘤者。
①切口:從耳屏前開始,沿耳前皮膚皺折線向下,至耳垂下轉向胸鎖乳突肌前緣,向下繞過下頜角,沿下頜骨下緣到達咀嚼肌前緣。
②翻開皮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達腮腺筋膜表面。術前如已注入亞甲藍,腮腺已染成藍色,甚易辨認。向前沿腮腺筋膜表面銳剝離翻起皮瓣,翻到距離嚼肌前緣1cm處。
③尋找腮腺導管:在耳垂至鼻翼和口角中點的水平線上,此線的中1/3部即腮腺導管的位置。在導管的淺面,有上頰支越過,注意不要損傷。找到上頰支后,即可找到導管。切斷后結扎導管。
④分離面神經:從上頰支的深面分離出導管。用導管牽引腮腺淺部前緣,鈍性分離軟組織,尋找面神經各個分支。在上頰支的平面上,在腮腺前及上緣附近找出顴支;在導管下方找出下頰支和下頜緣支,然后沿分支向后分離,逐步將腮腺組織及腫瘤掀起,直至暴露面神經總支和總干及其他分支,然后切除腮腺淺部及其腫瘤。
⑤沖洗創口后,分層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并放置橡皮引流條,局部加壓包扎。
(2)由后向前,
先解剖面神經總干的方法:適用于腮腺前部的混合瘤。
①切口與翻皮瓣同上法。
②暴露面神經總干:沿腮腺后緣及下緣分離,將腮腺向前向上拉開,暴露頜后凹區。沿胸鎖乳突肌前緣分離達乳突,此時常可遇到耳大神經,確定后可將其切斷。暴露乳突前緣后,在胸鎖乳突肌深面可見二腹肌后腹深部,有時還可觸及莖突。在乳突前緣、胸鎖乳突肌止端、二腹肌后腹、莖突及外耳道軟骨之間,為尋找面神經的標志,此處應仔細地進行鈍性分離。在面神經總干的淺面,常可見耳后動脈斜行向后越過。必要時可剪斷、結扎。
③分離面神經總支及分支:暴露總干后,從腮腺深淺兩部之間,仔細鈍性分離腮腺組織,找到顳面及頸面兩總支,分別沿總支分離腮腺組織,即可暴露面神經的各分支,直達前緣,找到腮腺導管,結扎并切斷之,將腮腺淺部連同腫瘤一并切除。如混合瘤在深部,切除腮腺淺部后,尚需作深部切除術。用神經鉤輕輕牽開面神經總干,再用鈍分離的方法,分離腮腺深部與其周圍組織,并結扎切斷顳淺動脈及面后靜脈。即可將腫瘤連同腮腺深部一并切除。
3.手術并發癥
(1)暫時性面癱:
進行良性腮腺腫瘤切除術時,從腮腺組織中剝離面神經不是很困難的,但可能傷及面神經,致暫時性面癱,通常在3個月到半年內可逐漸恢復。
(2)涎瘺:
少數患者術后可并發涎瘺,經加壓包扎,在3周內可自行愈合。
(3)耳顳神經綜合征:
腮腺手術或外傷之后,在進食時耳前和顳下區出汗或潮紅,頗感不適。本癥與腮腺手術誤傷耳顳神經有關,可能是在神經再生時,其副交感神經纖維與分布到皮膚的交感神經纖維接錯愈合之故。局部應用3%莨菪堿乳劑,可收到暫時控制的效果。
4.治愈標準
(1).治愈:
腫瘤全部切除,切口基本愈合。
(2).好轉:
手術切除不徹底,深部腫瘤有殘留。
(3).未愈:
未行手術治療,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二】預后
腮腺混合瘤如采取單純的腫瘤摘除術,復發率可高達40%~50%。作保留面神經的腮腺腺葉及腫瘤切除術,復發率極少,僅占2%,亦有很多無復發的報道。進行下頜下腺混合瘤手術時如將腺體及腫瘤一并切除,也很少出現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