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癥又稱痛風(gout),是一組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其臨床特點為高尿酸血癥(hyperuricemia)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風性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常累及腎臟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尿酸腎結石形成。本病可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者病因除少數由于酶缺陷引起外,大多未闡明,常伴高脂血癥、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等,屬遺傳性疾病。繼發性者可由腎臟病、血液病及藥物等多種原因引起。
高尿酸血癥又稱痛風(gout),是一組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其臨床特點為高尿酸血癥(hyperuricemia)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風性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常累及腎臟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尿酸腎結石形成。本病可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者病因除少數由于酶缺陷引起外,大多未闡明,常伴高脂血癥、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等,屬遺傳性疾病。繼發性者可由腎臟病、血液病及藥物等多種原因引起。
高尿酸血癥是因體內尿酸生成過多和(或)排泄過少所致,其中又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原發性高尿酸血癥
(1)尿酸排泄減少:90%原發性痛風患者高尿酸血癥的原因與尿酸排泄減少有關,其可能機制有:①腎小球濾過減少;②腎小管重吸收增加;③腎小管分泌減少。
(2)尿酸生成過多:內源性尿酸產生過多的定義是:在低嘌呤飲食(
繼發性高尿酸血癥
(1)腎尿酸排泄減少:
①腎病變:如腎小球病變導致尿酸濾過減少和腎小管病變導致尿酸分泌減少;
②利尿劑:特別是噻嗪類利尿劑,其他藥物如阿司匹林、吡嗪酰胺、左旋多巴、乙胺丁醇、乙醇等也可干擾腎小管對尿酸的重吸收;
③體內有機酸增加:如酮酸、乳酸可競爭性抑制腎小管尿酸分泌。
(2)尿酸產生過多:多見于骨髓和淋巴增生性疾病。在白血病、淋巴瘤化療、放療過程中,由于大量的細胞破壞,可導致核酸代謝加速,進而導致繼發性高尿酸血癥。
高尿酸血癥除了其臨床表現外,還可引起其他疾病。本病主要出現痛風性關節炎、痛風性腎臟病變、痛風性腎結石、痛風性心臟病、痛風性高血壓等嚴重并發癥。
1、原發性痛風以往在我國認為比較少見,但近年來由于營養條件改善,平均壽命延長,以及引起對本病注意等因素,已有較多發現。患病率隨年齡而漸增,多見于男性,男女之比約為20∶1,女性很少發病,如有發生大多在經絕期后。國外報告不少病例有陽性家族史,多屬常染色體遺傳,少數屬伴性遺傳。腦力勞動者及經濟營養良好階層發病較多。痛風病程頗長,未累及腎臟者經過有效防治預后良好,一般不影響壽命,且可和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但如防治不當,不僅急性發作有很大痛苦,且易導致關節畸形、腎結石、腎損害等嚴重后果,腎功能不全者預后較差。
痛風患者的自然病程及臨床表現大致可分下列高尿酸血癥期,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期,痛風發作間隙期(inter-critical gout),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chronic tophaceous)。
1)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是原發性痛風最常見的首發癥狀,好發于下肢關節,典型發作起病急驟,患者可以在上床睡覺時還很健康,但到了半夜因腳痛而驚醒,數小時內癥狀發展至高峰,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出現明顯的紅腫熱痛,痛甚劇烈,甚至不能忍受被褥的覆蓋。大關節受累時可有關節滲液。并可伴有頭痛、發熱、白細胞增高等全身癥狀。多數患者在發病前無前驅癥狀,但部分患者于發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適、及關節局部刺痛等先兆。半數以上患者首發于腳拇趾,而在整個病程中約90%患者腳大拇趾被累及。跖趾、踝、膝、指、腕、肘關節亦為好發部位,而肩、髖、脊椎等關節則較少發病。初次發病常常只影響單個關節,反復發作則受累關節增多。四季均可發病,但以春秋季節多發。半夜起病者居多。關節局部的損傷如腳扭傷、穿緊鞋多走路及外科手術、飽餐飲酒、過度疲勞、受冷受濕和感染等都可能是誘發因素。
2)無癥狀高尿酸血癥 血清尿酸鹽濃度隨年齡而升高,又有性別差異,在兒童期男女無差別,平均為3.6mg%,性成熟期后男性高于女性約1mg%,至女性絕經期后兩者又趨接近,因此男性在發育年齡后即可發生高尿酸血癥,而女性往往發生于絕經期后。不少高尿酸血癥病者可以持續終生不發生癥狀,稱為無癥狀高尿酸血癥,只有在發生關節炎時才稱為痛風。血清尿酸鹽濃度愈高,時間愈長,則發生痛風和尿路結石的機會愈多。痛風的發病年齡以40歲左右達最高峰。
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周可自然緩解,關節活動可完全恢復,僅留下炎癥區皮膚色澤改變等痕跡,而后出現無癥狀階段,即所謂間隙期,歷時自然月、數年甚至十余年,多數病人于一年內復發,此后每年發作數次或數年發一次,偶有終生僅發作一次者,相當一部分病人有越發越頻的趨勢,受累關節也越來越多,引起慢性關節炎及關節畸形,只有極少數病人自初次發作后沒有間隙期,直接延續發展到慢性關節炎。
(3)痛風石及慢性關節炎在未經治療病人,尿酸鹽在關節內沉積增多,炎癥反復發作進入慢性階段而不能完全消失,引起關節骨質侵蝕缺損及周圍組織纖維化,使關節發生僵硬畸形、活動受限,在慢性病變的基礎上仍可有急性炎癥反復發作,使病變越來越加重,畸形越來越顯著,嚴重影響關節功能。個別患者急性期癥狀輕微不典型,待出現關節畸形后始被發現。少數慢性關節炎可影響全身關節包括肩髖等大關節及脊柱。此外,尿酸鹽結晶可在關節附近肌腱、腱鞘、及皮膚結締組織中沉積,形成黃白色,大小不一的隆起贅生物即所謂痛風結節(或痛風石),可小如芝麻,大如雞蛋或更大,常發生于耳輪、前臂伸面、跖趾、手指、肘部等處,但不累及肝、脾、肺及中樞神經系統(圖2、3)。結節初起質軟,隨著纖維組織增生,質地越來越硬。在關節附近易磨損處的結節,其外表皮菲薄,容易潰破成瘺管,可有白色粉末狀尿酸鹽結晶排出,但由于尿酸鹽有制菌作用,繼發性感染較少見,瘺管周圍組織呈慢性炎癥性肉芽腫,不易愈合。痛風結節的發生和病期及血尿酸鹽增高的程度有關,一般文獻報告血尿酸鹽在8mg/dl以下者,90%患者無痛風結節,而在血尿酸鹽濃度超過9mg/dl者,50%有痛風結節,病程愈長,發生痛風結節的機會愈多。發生時間較短的質軟結節在限制嘌呤飲食,應用降尿酸藥物后,可以逐漸縮小甚至消失,但發生時間長的、質硬結節,由于纖維增生不易消失。
(4)腎臟病變臨床所見歷時較久的痛風病人約1/3有腎臟損害,表現為三種形式:
1).痛風性腎病尿酸鹽結晶沉積于腎組織引起間質性腎炎,早期可僅有蛋白尿和顯微鏡血尿,且呈間隙出現,故易被遺漏,隨著病程進展,蛋白尿轉為持續性,腎功能尤其濃縮功能受損,出現夜尿增多,尿比重偏低等現象,病情進一步發展,終于由慢性氮質血癥發展到尿毒癥癥群。以往約17%~25%痛風患者死于腎功能衰竭。由于痛風患者常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腎結石、尿路感染等疾患,所謂痛風性腎病可能是綜合因素的結果。
2).急性腎功能衰竭 由于大量尿酸結晶廣泛阻塞腎小管腔,導致尿流梗阻而產生急性腎功能衰竭癥狀,此時如給予積極治療如多飲水、堿性藥物、降低血尿酸等,病情常可挽回。
3).尿路結石 原發性痛風患者約20%~25%并發尿酸性尿路結石,部分病人腎結石的癥狀早于關節炎的發作。繼發性高尿酸血癥者尿路結石的發生率更高。細小泥沙樣結石可隨尿液排出而無癥狀,較大者常引起腎絞痛、血尿及尿路感染癥狀。純尿酸結石能被X線透過而不顯影,但混合鈣鹽較多者,可于尿路平片上被發現。
痛風患者常伴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冠心病和糖尿病(Ⅱ型)。在年長患者的死亡原因中,心血管因素遠遠超地腎功能不全的因素,關于痛風與上述疾病之間的聯系,一般認為無直接的因果關系,而可能與肥胖、飲食、飲酒等共同因素有關。限制飲食,降低體重常可使高尿酸血癥、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癥都得到控制。
2.繼發性痛風大多發生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紅細胞增多癥、多發性骨髓瘤、溶血性貧血、淋巴瘤及多種癌癥化療時,細胞內核酸大量分解而致尿酸產生過多;或在腎臟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晚期,由于腎功能衰竭尿酸排泄困難而使血尿酸增高。繼發性痛風患者血尿酸濃度常較原發性者為高,尿路結石的發生率亦高,但由于病程不可能很長,關節癥狀不若原發性者典型,且往往被原發疾病所掩蓋,不易被發現。由于病人大多病情垂危,壽命不長,因此各種慢性期表現比較少見。此外,藥原性的高尿酸血癥常發生于應用噻嗪類利尿藥及利尿酸、速尿、醋氮酰胺時。水楊酸鈉在大劑量時有利尿酸作用,而在小劑量時抑制腎小管排泄尿酸而使血尿酸增高。慢性鉛中毒時由于腎臟損害可發生高尿酸血癥及痛風。
青少年及兒童期痛風系少見病,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引起血糖降低,促使糖原分解增加,乳酸產生過多,抑制腎小管排泄尿酸,同時核苷酸消耗,嘌呤合成增加,結果導致高尿酸血癥。患者以發作性低血糖為主要表現。其次為Lesch-Nyhan綜合征,由于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換酶(HGPRT)缺乏,引起尿酸合成增多,呈明顯高尿酸血癥,本癥見于男小兒一歲以內發病,常有大腦癱瘓,智力減退,舞蹈病樣徐動癥與原發性痛風表現,輕型者往往至青少年時發病,無殘廢體征,當出現痛風癥狀時始被注意,病者尿中有大量尿酸排出,尿酸結石常為首見癥狀,神經系統表現僅見于20%病者,可僅有輕度脊髓-小腦性運動失調表現。
中年以上男性,突然發生腳拇趾、躕跖、踝、膝等處單關節紅腫疼痛,伴血尿酸鹽增高,即應考慮痛風可能,滑囊液檢查找到尿酸鹽結晶即可確立診斷。一般診斷并不困難。
預防本病的發作,首先要節制飲食,避免大量進食高嘌呤食物,如動物的內臟、沙丁魚、豆類及發酵食物等。嚴格戒酒,防止過胖。避免過度勞累、緊張、受寒、關節損傷等誘發因素。要多飲水以助尿酸排出。不宜使用抑制尿酸排出的藥物。對患者的家族進行普查,及早發現無癥狀的高尿酸血癥者,定期復查,如血尿酸高達420μmol/L以上時應使用促進尿酸排出或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以使血尿酸恢復正常而防止本病的發生。
高尿酸血癥需要做的輔助檢查有:
1.血清尿酸鹽測定
不同的檢測方法結果不一,國外男性正常值尿酸酶法一般為7mg/dl,女性比男性約低1mg/dl左右。痛風患者都伴有血尿酸鹽的增高,但由于尿酸本身的波動性(如急性發作時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利尿酸作用加強),及進水利尿和藥物等因素影響,有時檢測血尿酸鹽可以正常,須反復檢查才能免于漏診。
2.尿液尿酸測定
對診斷急性關節炎幫助不大,因有半數以上痛風患者小便尿酸排出正常,但通過尿液檢查了解尿酸排泄情況,對選擇藥物及鑒別尿路結石是否由于尿酸增高引起有所幫助。正常飲食24小時尿酸排出在600mg以下。
3.滑囊液檢查
急性期如踝、膝等較大關節腫脹時可抽取滑囊液進行旋光顯微鏡檢查,于白細胞內可見雙折光的針形尿酸鈉結晶,有診斷意義 。光學顯微鏡檢查的陽性率僅及旋光顯微鏡的半數。滑囊液分析也有幫助,白細胞計數一般在1000~7000之間,可達50000,主要是分葉核粒細胞。
4.X線檢查
早期急性關節炎除軟組織腫脹外,關節顯影正常,反復發作后才有骨質改變,首先為關節軟骨緣破壞,關節面不規則,關節間隙狹窄,病變發展則在軟骨下骨質及骨髓內均可見痛風石沉積,骨質呈鑿孔樣缺損,無率缺損范圍大小,其邊緣均銳利,缺損呈半圓形或連續弧形的形態,骨質邊緣可有增生反應
5.痛風石特殊檢查
對痛風結節可作活組織檢查,或特殊化學試驗(Murexide)鑒定,還可作紫外線分光光度計測定及尿酸酶分解測定。
1、高尿酸血癥食療方:
1)、薏米粥:薏米各10克,水煮每日1次,連服1周。
2)、桃仁粥:桃仁15克,粳米60克,先將桃仁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用粳米煮為稀粥,即可服食。
2、高尿酸血癥患者吃什么對身體好?
可吃的低嘌呤食物
主食類:米(大米、玉米、小米、糯米等)、麥(大麥、小麥、燕麥、薺麥、麥片等)、面類制品(精白粉、富強粉、面條、玉米面、饅頭、面包、餅干、蛋糕)、蘇打
中醫治療
一、辨證論治:
1.濕熱阻痹:
治宜清熱化濕、宣痹止痛。
藥用白虎加桂枝湯加薏苡仁、防己、黃柏、牛膝等。
2.瘀熱內郁證:
治宜清熱化瘀通絡。
藥用涼血四物湯加減。
3.痰濕阻滯證:
治宜化痰除濕、舒筋通絡。
藥用六君子湯加味。
4.肝腎陰虛證:
治宜滋補肝腎、舒筋通絡。
藥用杞菊地黃丸加減。
5、風寒濕痹型: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藥:薏苡仁湯加味,方中羌活、獨活、防風祛風勝濕;川烏、麻黃、桂枝溫經散寒;薏苡仁、蒼術健脾除濕;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若風邪偏勝,以上肢游走痛為主者可重用羌活達30g,并加桑枝30g、片姜黃10~159祛風勝濕;寒邪偏勝,痛處不移,得溫則減者可加細辛1.5~3g、草烏10g,溫經散寒;濕邪偏勝,關節腫脹,重著不利,以下肢為主者酌加防己10~15g、土茯苓15~30g、木爪10~20g、萆薢15~30g,以利水勝濕。
6、風濕熱痹型:
治法:清熱通絡,祛風勝濕。
方藥:白虎加桂枝湯化裁,方中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熱除煩;桂枝疏風通絡。若發熱,口渴、苔黃、脈數者可加銀花、連翹、黃柏各10~15g以清熱解毒;關節腫大者可加桑枝30g,姜黃、威靈仙各10~15g活血通絡,祛風除濕;關節周圍出現紅斑者,可加丹皮、生地、赤芍各10~15g,涼血解毒;邪熱傷陰出現低熱、口干、五心煩熱者,酌加青蒿、秦艽、功勞葉各10~20g,以養陰清熱,疏通經絡。
7、痰瘀痹阻型:
治法:化痰祛瘀,搜風通絡。
方藥:桃紅飲加味。方中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當歸尾、川芎養血活血;威靈仙通行十二經絡,可導可宣,驅風化濕。若有皮下結節者加白芥子10~20g、僵蠶5~10g,以祛痰散結;痰瘀久留者加用蟲類藥,如烏梢蛇5~10g、全蝎3~5g,以祛瘀搜風。
8、肝腎虧損型:
治法:補益肝腎,祛風散寒除濕。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味。方中熟地黃、杜仲、牛膝、桑寄生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人參、茯苓、甘草補氣健脾;當歸、川芎、芍藥養血和營;獨活、防風、秦艽、細辛、桂枝祛風散寒,除濕蠲痹。
若腰膝酸軟無力甚者,可加黃芪30g、川續斷15g益氣補腎;關節冷痛明顯者可加附子5~10g、肉桂3~6g溫陽散寒;肌膚不仁者加用雞血藤30g、絡石藤20g養血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