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對于一個家庭來講,是父母結束兩人生活,開始照顧他們的愛情結晶的開始。對于媽媽來講,他是脫離了十個月的負重生活所產下來的一個幼小新生命,他長得小小個的,一副易碎的樣子,弱不禁風的,小臉蛋紅紅的,小嘴巴在睡夢中還會動一動的可愛樣子。
小寶寶耳朵中會流出黃水,這是外耳道炎的表現,它與孩子的耳朵內流入了眼淚、嘔吐物、洗澡水等有關,治療方法是用消毒棉簽先輕輕拭去分泌物,再用雙氧水棉簽擦拭,最后滴上抗生素滴耳液。寶寶的耳道有液體積聚或流出,醫生稱之為“耳溢液”。
常見情況是因為寶寶的耳朵里有以下問題。
1、外耳道耳垢(又叫油耳、耵聹)。外耳道皮膚也有皮脂腺,可分泌一定量的油脂,呈淡黃色粘稠的液體干后呈黃色蠟樣屑片,一層薄的油脂叫耵聹。有時,油脂呈半固體狀態,形成團狀阻塞在外耳道,媽媽可能會以為這是膿液,但其實是耳屎栓塞。耳屎栓塞的危害在于干結或黏糊狀耵聹堵在耳道,會影響寶寶的聽力。處理方法:有的媽媽自己很享受挖耳朵的感覺,一旦看見寶寶耳朵里有些分泌物,自然而然就想用牙簽或耳挖幫寶寶挖一挖。這個習慣其實很不好,因為很多寶寶還沒學會合作,或者是挖耳過程中,不小心有外力撞擊(如旁人不小心經過碰了媽媽的手,旁邊的物件忽然倒下碰著寶寶或媽媽),萬一不小心挖疼痛,寶寶一亂動,就可能導致挖穿鼓膜,出現耳聾。有時,耵聹可能會繼發細菌感染外耳道發炎,最后形成膿腫。媽媽應帶孩子去醫院看五官科,先用藥水滴外耳,待耳屎軟后由醫生在耳鏡直視下取出耵聹團塊。
2、外耳道。這是寶寶在夏季的常見病。外耳道與其他地方皮膚一樣有毛囊,當細菌侵入外耳道毛囊時,就會引起外耳道。媽媽如果給寶寶挖耳朵時,或者寶寶洗澡、游泳時,細菌可能會乘機而入。處理方法:寶寶洗澡或游泳后要把外耳道擦干。當寶寶患外耳道時,常常伴有發熱,小寶寶容易哭吵,大一些的寶寶會訴說耳痛,會不愿意讓大人摸看患側耳朵,且不愿意向患側睡覺,怕受壓而痛。這時寶寶的外耳道能有單個或多個小腫,破潰后會流膿,媽媽應帶寶寶去看五官科醫生。
3、耳朵濕疹。很多小寶寶都有患嬰兒濕疹的經歷,但有個別寶寶除了面頰部、頭部有皮膚紅斑、丘疹、小水皰、糜爛、結痂等損害,他們的耳朵和耳道等處也有相似的濕疹,有時看上去有一些液體流出來。嚴重時,寶寶的外耳道和耳朵周圍都可能繼發細菌感染,更甚者有耳鳴,聽力也會受影響。處理方法:患這種過敏性皮膚疾病的寶寶,往往會因為奇癢、有燒灼感而哭鬧、睡不好、吃不香。媽媽應帶寶寶及時就診,保持外耳道清潔干燥,不要讓寶寶抓破皮膚而導致感染。
4、化膿性中耳炎。寶寶容易傷風感冒,而他的耳朵通咽部的耳咽管短而寬,呈水平狀?;撔约毦ㄈ缙咸亚蚓?、鏈球菌等)很容易通過耳咽管和耳道侵入中耳引起炎癥。小寶寶吐奶汁,也容易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洗澡時骯臟的水流入耳道內,也能引起中耳炎?;贾卸椎膶殞氂邪l燒、耳痛、哭鬧,不肯吃東西等現象。待膿液積到一定程度穿破耳膜,膿液向外耳道流出,有臭味,聽力也會減退。媽媽一定要及早發現,帶寶寶進行治療。如果急性期治療不徹底,或細菌耐藥,此病可反復發作變成慢性中耳炎。處理方法:A、避免小兒呼吸道經常感染,一旦得病應及時就醫。
?????B、保持寶寶口腔、鼻咽部清潔衛生。
?????C、給小寶寶喂奶時要抱起喂,防止溢奶后奶汁進入耳咽管,引起中耳炎。
?????D、給寶寶洗頭、洗澡時,千萬不要讓水流到寶寶耳朵里。
?????E、媽媽平時要經常檢查寶寶的耳道是否有東西堵住,或液體流出,發現了要及時就醫。
相信大家看了上文的敘述,對新生兒耳朵流黃水也有一定的認識,希望大街能夠記住這些處理方法,以免遇到此類事情時過于慌亂,錯失治療良機,以致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