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嬰兒出現了幽門肥厚,那么就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所以對于很多的家長,那么都擔心這種疾病會嚴重危害到孩子的健康,所以,很多的家長就想具體了解一下大環內酯類增加嬰兒幽門肥厚狹窄的風險,怎么進行治療和預防,為了你能盡快了解,就來看看下面介紹。
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IHPS)常見于出生1個月左右,尤其是3-12周的嬰兒,需采取手術治療。其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因幽門肌肥厚引起進行性加重的嘔吐。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廣泛用于呼吸道感染和性傳播疾病。BMJ上發表的一項丹麥研究表明,孕產婦或嬰兒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會增加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的風險。
該隊列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從懷孕開始到嬰兒出生后120天內使用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母親和嬰兒。
研究共納入999378例病人,其中30091人為孕婦,21557人為產婦,6591人為嬰兒。據此將受試者分為三組,分別收集各組嬰兒IHPS手術情況、個人信息及潛在的混雜因素。
結果顯示,共有880例嬰兒出現IHPS(0.9‰)。與未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嬰兒相比,嬰兒出生后0-13天內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出現IHPS的調
整后率比為29.8。
而在14-120天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出現IHPS的調整后率比為3.24,二者相應的絕對風險差分別為24.4和0.65(每1000個服用大環內酯類嬰兒)。
產婦在嬰兒出生后0到13天服用大環內酯類藥物,嬰兒出現IHPS的率比為3.49;14天至120天服用大環內酯類藥物,嬰兒出現IHPS的率比為0.70;二者相應的絕對風險差分別為2.15和-0.11。
孕婦在懷孕0-27周使用大環內酯類藥物,產下嬰兒出現IHPS的率比為1.02;28周到出生時使用大環內酯類藥物,產下嬰兒出現IHPS的率比為1.77。二者相應的絕對風險差分別為0.01和0.67。
研究表明,孕產婦或嬰幼兒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與IHPS發病密切相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孕產婦在妊娠后期及嬰兒出生后兩周內使用大環酯類藥物也會增加孩子出現IHPS的風險。
因此,只有在潛在的治療效益大于風險時,才可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
大環內酯類增加嬰兒幽門肥厚狹窄風險,以上就為很多的家長,對于這種病的一些風險,做了詳細的介紹,所以在了解以后,為了不讓這種病影響到孩子的健康,必須要盡快選擇正規醫院,通過全面的檢查治療,讓孩子遠離這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