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病因
起源于胸腺上皮細胞或淋巴細胞的胸腺腫瘤最為常見,占胸腺腫瘤的95%,在整個縱隔腫瘤中排次第1~3位。絕大多數胸腺瘤在組織細胞學上呈良性表現,但其中一部分在生物學行為上呈侵襲性生長,屬于惡性胸腺瘤。惡性胸腺瘤還包括胸腺癌,即組織細胞學表現呈典型的惡性特征.
胸腺瘤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
無論良性或惡性胸腺瘤的治療,主要是手術切除,只有當切除不徹底或未能切除的胸腺瘤才考慮放射治療,化療對胸腺瘤基微。手術切除率與腫瘤大小的關系。
2、放射治療
惡性胸腺瘤既使肉眼所見已經切除干凈者,其瘤床仍需要完成,手術時已清楚有殘余瘤組織未切凈或未能切除者,需增大劑量,但副作用也隨之增加,這點要記住。
3、化學治療
同放射治療一樣,在手術治療無法弄干凈殘留組織的時候,就要選用化學治療了,但副作用明顯,例如嘔吐,惡心,食欲不振,脫發,精神萎靡,以及血細胞下降和減少等,這些副作用是會對患者的正常康復產生一定影響的。這點在使用化療前需要知道。
胸腺瘤的癥狀
臨床表現:20%~40%胸腺瘤在發現時沒有癥狀,僅在查體時偶然發現。1/3的患者有瘤體侵犯或壓迫鄰近縱隔結構所引起的局部癥狀,包括咳嗽、胸痛、氣短、吞咽困難、聲嘶或呼吸道感染,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多見于惡性胸腺瘤。30%一50%的胸腺瘤患者合并重癥肌無力,但重癥肌無力患者僅有15%-20%有胸腺的病變。重癥肌無力在女性患者更常見,表現為復視、上瞼下垂、肌肉無力和容易疲勞等癥狀。胸腺切除術后2/3患者重癥肌無力癥狀能夠減輕,但常需要數月時間。少數患者可發生低丙種球蛋白血癥、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皮質醇增多癥以及一些免疫異常如紅斑狼瘡、多發性肌炎等。
以往按胸腺瘤的細胞病理學結構將其分為三型:①上皮細胞型;②淋巴細胞型,淋巴細胞為主;⑨混合型,兼有以上兩種細胞。為更好地反映胸腺瘤的性質,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胸腺瘤的新的分類標準,主要由髓質向皮質依次分為下述類型:
(1)A型:髓質上皮瘤,細胞呈棱形或圓形。
(2)AB型:腫瘤兼具A型及B型兩方面特點,為上皮細胞、淋巴細胞混合型細胞瘤。
(3)B型:上皮瘤,細胞核卵圓形,細胞質色淡,呈皮質樣或樹突狀。根據上皮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例及腫瘤細胞的異形性進一步分為:B1型,皮質為主型胸腺瘤;B2型,皮質型胸腺瘤;B3型,高分化型胸腺瘤。
(4)C型:來源于胸腺外組織的惡性腫瘤,如鱗狀細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