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搜索“疣狀心內膜炎”實屬不易,搜索了好半天都只有圖片,沒有相關文字介紹。根據網上資料顯示:“1924年,利布曼(Libman)和薩克斯(Sacks)首先報告4例SLE患者存在無菌性疣狀心內膜贅生物,醫學上將他們命名為Libman-Sacks心內膜炎。”
在SLE患者中發生率2007年,揚尼斯·莫伊薩基斯(Ioannis
Moyssakis)等檢查342例SLE患者,發現38例(約11%)存在心內膜炎或心內膜血栓;對213例初始無心內膜炎的患者隨訪4年,發現8例新發疣狀心內膜炎。這一結果遠高于疣狀心內膜炎的臨床診斷率,提示部分患者癥狀隱匿,風濕科醫師須給予足夠關注。
好發部位SLE患者的心臟瓣膜損害常與APS合并存在,以二尖瓣最為常見(63%,后葉多發),其次為主動脈瓣(34%)及三尖瓣,也可累及腱索和乳頭肌,致瓣膜關閉不全或狹窄。病理分析顯示,病變主要累及內膜下結締組織,發生局灶性纖維蛋白變性、淋巴細胞浸潤、成纖維細胞增生及纖維變性,形成疣狀無菌性贅生物。
治療及預后若及時正確診斷,多數患者經足量激素治療后預后良好,無需激素沖擊治療。在前述研究中,在4年隨訪期內,38例存在心內膜病變患者中僅2例于術后死亡,其余均獲臨床緩解。然而,患者若因延誤診斷而發生嚴重瓣膜功能損害或繼發IE等并發癥,則死亡率顯著增加。早期疣狀心內膜炎癥狀隱匿,極易誤診,而一旦出現并發癥,則后果嚴重。本病主要并發癥包括嚴重心臟瓣膜關閉不全、IE及栓子脫落致重要臟器栓塞事件(如本例為腦梗死及癲癇發作)等。
根據開頭那段文字的介紹,我們大致可以推測出“疣狀心內膜炎”的發現不算太早。可以進一步推測出,治療疣狀心內膜炎的方法現在或許還不成熟。當然,這些只是我個人內心的一些近似于猜測的推測。大家大概了解一下這種疾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