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一些疾病的,那么如果能夠采取中醫調理的話,當然比較合適健康,可以減少副作用,而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也可以通過中醫治療,比如黨參,白術、茯苓,陳皮都屬于治療的中藥。
1、肝郁脾虛型:
癥見輕度抑郁,腹痛腹瀉,腸鳴,瀉后痛減,胸悶脘痞,心煩易怒,噯氣納呆,舌淡紅,苔薄白膩,脈細弦。治宜疏肝健脾止瀉。方用痛瀉要方合四君子湯加減,藥用炒白芍、黨參、炒白術、茯苓、炙甘草、陳皮、炒防風、柴胡、香附等。2、寒熱錯雜型:
癥見腹痛,腸鳴,腹瀉,大便不爽,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煩悶納呆,脘腹喜暖,舌淡紅,苔黃或白膩,脈弦。治宜平調寒熱,除濕止瀉。方用烏梅丸加減,藥用烏梅、細辛、炮附子、干姜、桂枝、黨參、黃連、黃柏、當歸、川椒等。3、脾胃虛弱型:
癥見大便稀溏、水谷不化、脘腹悶痛、腸鳴腹瀉、納呆脘痞、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象細弱。治宜健脾益氣,滲濕止瀉。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用黨參、炒白術、茯苓、炙甘草、山藥、蓮子、薏苡仁、砂仁、大棗、炒扁豆等。4、脾腎陽虛型:
癥見久瀉不愈,腹痛隱隱,腸鳴腹脹,大便稀溏,形寒肢冷,神疲倦怠,食少納呆,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弱。治宜溫補脾腎,固腸止瀉。方用自擬愈腸煎,藥用炒石榴皮、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煨柯子、炙米殼、吳茱萸、大棗、附子、干姜、茯苓、薏苡仁、赤石脂、禹余糧、杜仲、鎖陽等。5、陰虛腸燥型:
癥見大便數日一行,硬結難以排解,左少腹可捫及觸痛明顯的條索狀包塊,伴五心煩熱,口苦咽干,心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增水行舟,潤腸通便。方用增液湯合五仁丸加減,藥用元參、生地黃、麥冬、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火麻仁、郁李仁、川樸、檳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