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并不意味著是腦梗死,中風屬于突發病,即便患者在發病后,得到了及時的搶救,可能也會留下許多不好的癥狀,常見的有偏癱,嘴巴歪斜,面癱的癥狀等等,中風患者產生的后遺癥,可以通過針灸,按摩等中醫學的方法調理。
1、中風偏癱的針灸康復治療宜盡早介入
大多數神經醫學專家都認為早期康復治療不僅可以促進運動功能的康復,縮短康復期,還可以避免各種廢用綜合征。這一點對防止肢體的關節、肌肉攣縮,癱瘓肢體的恢復在某種意義上說比藥物還重要。
針灸作為康復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開展中風急性期針灸治療是提高療效的關鍵,原則上急性腦卒中患者一旦生命體征穩定,病情不再發展,48h即可介入治療。因此,中風病早期不失時機地針灸康復治療,可阻止病情繼續發展,提高神經系統的自我修復與代償能力,加速自然恢復過程,縮短病程,并為功能恢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2、多用灸法,懸灸背俞穴、督脈、強壯穴及患肢腧穴
督脈具有統攝全身陽氣、維系人身元氣的作用,為“陽脈之海”;足太陽膀胱經為“諸陽之屬”,與督脈經氣相互交會。背俞穴為臟腑精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
人體在35~40歲時就開始出現陽氣衰退。臨床上中風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以60歲左右年齡多見。此時正值人體陽氣衰虛,臟腑功能減退之時,中風后更耗傷氣血,陽氣虧虛,臟腑功能衰退、紊亂;故中風偏癱取背俞穴具有振奮陽氣,促進全身機能恢復的作用。大腸俞、膀胱俞尚能調節大腸、膀胱的功能,幫助體內物的排泄;而艾灸有益氣理虛,溫通散結活血的作用,故在臨床治療中風患者,特別是中風日久,氣血虧虛,臟腑功能低下,患肢腫脹、拘急攣縮、麻木的患者,應采用懸灸督脈,足太陽經背俞穴,大椎、關元、神闕、足三里等強壯穴,懸灸患肢經脈輸穴,以溫陽益氣,疏調臟腑,溫經通絡,散結緩急。
3、運用現代康復理論,頭體針相結合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通過經絡的“內屬于府藏,外絡于肢節”,將人體內外連貫起來的一個有機整體。中風偏癱的病位在腦,波及經脈、經筋,與諸多臟器有關。“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現代醫學的大腦生理解剖也為頭針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根據大腦皮層中樞支配的原理,針刺偏癱患肢對側運動區,感覺區具有較好的恢復肢體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