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炎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病癥,它不僅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會引發一系列的疾病,而一般是由靜脈留置針導致的,所以做好預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可以通過優化管理模式、穿刺部位和導管的選擇、嚴格控制留置時間、有效的封管方式以及藥物和新鮮植物的預防進行預防。
一、靜脈炎
靜脈炎(Phlebitis)是由于輸液導致的靜脈壁內膜的炎癥反應,是一種常見的靜脈輸液并發癥。其臨床表現為:首先出現穿刺局部不適或輕微疼痛,進而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并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可觸及條索狀硬結。其對患者影響較大,可能帶來疼痛、甚至導致血管及周圍組織永久性損害,增加治療費用和臨床護理工作量。因此,積極預防輸液性靜脈炎是靜脈治療的重要任務。
二、如何預防靜脈留置針導致的靜脈炎
1、優化管理模式
結合預防靜脈炎發生相關護理措施,先對患者一般情況進行評估,強化相關護理,予以靜脈炎防護知識宣教,再進行心理疏導,撫平其情緒,增強患者免疫力。
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并考核,減少病人反復穿刺的痛苦。血管條件差者,并由專業性強、經驗足的護理人員護理,以提高穿刺率。穿刺過程護理:嚴格控制穿刺過程速度,熟練掌握穿刺技術,減少對血管壁的摩擦。確保穿刺整個過程在無菌條件下進行,穿刺前保證穿刺部位皮膚干燥等。穿刺后護理:按時檢查穿刺部位是否固定牢固,保持敷料處干燥。同時,日常做好相關護理工作,提升護理質量,維持病室衛生環境,經常消毒,并將室溫調至適當水平,密切觀察病人穿刺部位變化情況。
2、穿刺部位和導管的選擇
意大利Cicolini等發表的多中心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在手背進行外周靜脈導管穿刺比肘窩和前臂更易發生靜脈炎(均p<0.05)。
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InfusionNursingSociety,INS)制定的《輸液治療實踐標準》指出,在前臂留置靜脈短導管可增加留置時間,減少并發癥。對于兒童患者穿刺部位的選擇,推薦選用最可能在規定的全程治療中都保留的靜脈位置,考慮手部、前臂以及腋窩以下的上臂部位的靜脈,避免失敗率較高的肘前區域;對于嬰幼兒還可考慮頭皮的靜脈,如果尚未學會走路,也可用腳部的靜脈;避免手或手指,或吮吸的拇指/手指;嬰幼兒進行先天性心臟缺陷的治療過程后,可能會減少鎖骨下動脈的血流,應該避免使用右臂上的靜脈。
INS指出,輸液治療時間少于6天建議適用外周靜脈短導管,針對大多數治療應考慮20G~24G的導管,新生兒、兒童及老人應考慮使用22~24G的導管,需要快速輸血時考慮更大規格的導管。
3、嚴格控制留置時間
靜脈炎是留置針最常見的并發癥,多發生于置管后5~7d內。我國2014版《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規定成人外周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72h-96h,對于化療藥物引起的靜脈炎,應每天更換留置針和血管。INS指南也指出,在急診科置入的留置針宜在48h內更換,以減少靜脈炎的發生。
4、有效的封管方式
隨著護理研究的發展,也有新的方式方法可預防靜脈炎等并發癥。姜正二等通過研究得出,靜脈輸注甘露醇后用加溫鹽水先沖管再封管,可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王清等使用導管預沖式沖洗器對104例腦卒中病人靜脈留置針進行封管,結果表明,其療效優于5U/ml稀釋肝素生理鹽水,降低了靜脈炎的發生率。
5、藥物和新鮮植物的預防
靜脈炎的發生與藥物的酸堿度、滲透壓、濃度、藥物本身的毒性有關。可引發靜脈炎的藥物有:抗微生物類藥物、化療類藥物、循環系統類藥物等。在不可避免使用一些易致靜脈炎的藥物時,可盡量做好其他的防護。研究表明,云南白藥氣霧劑、喜療妥軟膏、金黃散加蜂蜜、蘆薈和土豆片等外敷,對靜脈炎的預防均有積極作用。
6、新型敷料的應用
研究顯示,水膠體敷料比普通的透明敷料能更好地預防靜脈炎的發生。在穿刺點部位向上沿靜脈走行方向敷貼,康惠爾水膠體敷料下緣距穿刺點2cm-3cm,再次消毒后用3M透明貼固定,在普通透明敷料的基礎上,加用水凝膠敷料也能明顯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水膠體或水凝膠敷料預防靜脈炎的確切效果,值得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