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做女人難,而對于有慢性盆腔疼痛的女性朋友來說生活就更又了,慢性盆腔疼痛的發病會給女性朋友的身體帶來很大的影響,會直接影響到女性朋友的生活的質量,由其是一些婦科疾病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更會給女性朋友帶來更多的婦科疾病,因此對于有慢性盆腔疼痛的女性朋友一定要及時的治療。
慢性盆腔疼痛的危害可以說是持久的,有周期性的疼痛,也有不明原因的腹痛,腰痛等問題,以下就是關于慢性盆腔疼痛的一些常識問題,希望對慢性盆腔疼痛的患者有所幫助。.
慢性盆腔疼痛是指發生在女性盆腔、腹部、腰骶部或臀部的非周期性疼痛,并持續6個月以上,常引起功能殘缺或需要藥物或手術治療的一組疾病。
1.
慢性盆腔疼痛發病原因復雜
,包括婦科原因和非婦科原因,婦科原因主要有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粘連、盆腔炎癥,盆腔靜脈瘀血綜合征、子宮腺肌癥、殘余卵巢綜合征等;非婦科原因主要有間質性膀胱炎、腸激惹綜合征、腹壁及盆腔肌筋膜疼痛激發點、肌纖維疼痛綜合征和盆底疼痛綜合征等。1.5;">
2.慢
性盆腔疼痛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和體格檢查
,以及必要的輔助檢查等。3.
病因明確的慢性盆腔痛,可針對病因治療
,療效肯定;對于病因不明或癥狀明顯,而病理改變不明顯,或病理改變明顯而癥狀輕微的慢性盆腔痛,治療較為棘手,目前常用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中藥及西藥治療)、心理治療、手術治療和物理治療等。(chronicpelvicpain,CPP)是女性常見疾病,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關于慢性盆腔痛的確切發病率尚不很清楚,文獻報道在生育年齡女性15%~20%患有1年以上的慢性盆腔疼痛。慢性盆腔痛的病因不完全是婦產科疾病,還包括有其他系統如泌尿系統、消化系統、骨骼肌肉及精神神經等方面的疾病。
CPP可以是一個或多個因素導致的結果,因而臨床表現多樣,診斷困難。在美國,只有10%左右的CPP患者到婦產科就診。據統計,80%的CPP患者于初次就診時被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癥并接受相應治療,其中54%患者接受治療后仍有疼痛,18%的患者因疼痛難以忍受或反復發作而選擇子宮切除,但5%~26%的患者在接受子宮切除術后仍有盆腔疼痛。因此,慢性盆腔疼痛的診斷與治療,是婦產科領域的熱點問題和疑難問題。
一、定義
疼痛是由實質上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覺或情感經歷。疼痛是一種主觀的感覺。許多患者主訴疼痛但卻缺乏組織損傷的證據和病理的支持,這類疼痛可能與神經精神有關。目前慢性盆腔疼痛尚沒有一個統一確切的定義。在婦科領域,多數學者將疼痛時間6個月以上作為診斷慢性盆腔痛的必要條件。其實一個完整慢性盆腔痛的定義至少還要包括以下幾點:疼痛的特點、部位及嚴重程度。國內婦產科學界較通用的慢性盆腔痛的定義為:下腹部或盆腔的非周期性疼痛,至少持續6個月以上,非阿片類的鎮痛藥物治療無效。依據該定義,下腹部和盆腔是疼痛的部位,但還有很多學者把外陰的疼痛也劃分到慢性盆腔痛的研究中。ACOG(2004年)推薦的慢性盆腔痛定義為:盆腔、前腹壁(臍周或臍下)、腰骶部或臀部的非周期性疼痛,持續6個月以上,常引起功能殘缺或需要藥物或手術治療。查體沒有陽性發現,不能除外患者疼痛的嚴重性,正常的檢查結果也不能除外盆腔存在病理改變。
二、慢性盆腔痛的分類
慢性盆腔痛的分類較多,有根據病因分類分為婦科原因和非婦科原因。根據發病機制分類分為1炎癥引起的疼痛(包括生物源性和化學源性炎癥引起的疼痛),2血管病變引起的疼痛(包括血管痙攣、血管腔狹窄閉塞及栓塞等),3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疼痛,4內分泌性疾病引起的疼痛,5代謝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包括鈣磷代謝障礙引起的骨性疼痛),6神經功能異常引起的疼痛,7心因性疾病引起的疼痛。按表現形式分類:1局限性疼痛;2放射性疼痛;3牽涉性疼痛等。目前多采用病因學分類。
三、慢性盆腔痛臨床特征
根據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盆腔痛疼痛的臨床表現分述如下。
(一)婦科病因
能引起慢性盆腔痛的婦科疾病主要有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腹腔粘連、慢性盆腔炎、盆腔靜脈瘀血綜合征癥和盆腔良惡性腫瘤等。
1.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
是引起慢性盆腔痛的最常見原因。據報道,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約79%合并有不同類型的盆腔疼痛,包括痛經、性交痛。而慢性盆腔痛患者中有約74%~83%被證明有子宮內膜異位癥。由于患者盆腔疼痛的臨床癥狀不典型,或者雖然存在嚴重的疼痛癥狀,但是無明確的病理檢查結果支持,故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癥與CPP的具體相關性仍不明確。研究發現,半數以上出現CPP癥狀的患者被確診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癥。嚴重的痛經與在異位種植病灶中反復出現的微量出血及由此引起的粘連病灶的產生有關。病理生理學與組織學的研究發現,深部浸潤的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導致了嚴重CPP癥狀的出現,分析其原因,可能與腹膜下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對神經的壓迫和浸潤有關。由于子宮內膜異位病灶的出現而引起的疼痛,常出現在特定的解剖學部位(如宮骶韌帶,子宮直腸反折腹膜),導致出現深部性交痛、排便疼痛和盆腔器官功能異常。有研究表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感覺神經與交感神經的營養支持與異位病灶的發展相關。在神經叢密集的區域,深度子宮內膜種植浸潤出現的嚴重疼痛的百分比(特別是宮骶區域),比其他類型種植引起的疼痛高得多。一項肯定的研究表明,感覺神經和自主神經對異位種植病灶產生的營養作用和潛在的雌二醇水平的變化,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產生調節作用。
痛經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首要癥狀,典型表現是繼發痛經并漸加重,發生部位多在下腹部、腰骶部或腰肛門墜脹感,月經后癥狀減弱或消失。病變較重時在非月經期也可出現下腹部及腰骶部墜脹痛等情況,經期加重。由于子宮內膜異位部位不同,引起疼痛的機理也不同。盆腔子宮內膜異位主要因內膜反復出血,造成周圍組織水腫及炎性反應引起疼痛;子宮肌層的內膜異位因出血及血液滯留,導致子宮肌層充血及腫脹,子宮漿膜張力增加引起疼痛。大多數研究者認為CPP癥狀的出現及程度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病變分期無明顯相關性。
2.盆腹腔粘連(adhensions)
粘連為相鄰的組織器官通過纖維組織黏附在一起并引起結構的異常。粘連所引起的盆腔痛約占慢性盆腔痛的三分之一。粘連可以因為婦科盆腔炎性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婦科手術后引起。有約25%的慢性盆腔痛患者經腹腔鏡證實有腹腔或盆腔的粘連。但關于粘連與慢性盆腔痛的關系尚存在爭議。粘連引起疼痛的機理可能與結構改變限制了盆腔及臟器的正常活動和功能有關。在用腹腔鏡進行疼痛定位時發現,單純觸及粘連帶很少引起疼痛,但當牽拉粘連帶使其具有張力時就會產生疼痛。還有研究顯示,部分粘連帶中有神經組織。粘連的范圍及致密程度與盆腔疼痛的輕重不呈恒定比例關系,粘連帶的性狀與疼痛有關
3.盆腔炎性疾病(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PID)
急性盆腔炎是引起盆腔疼痛的最常見的原因。包括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盆腔結蒂組織炎和盆腔腹膜炎。約18%~35%的急性盆腔炎患者會發展為慢性盆腔痛。急性PID治療不徹底可遷延引起慢性盆腔炎,引起輸卵管卵巢積水、盆腔粘連等。慢性盆腔炎約占慢性盆腔痛的23%~30%。PID引起慢性盆腔痛的概率是20%,而三次以上的PID引起慢性盆腔痛的概率為67%。盆腔炎引起慢性盆腔痛的機理可能與炎性介質的刺激導致輸卵管與卵巢以及盆腔的形態結構異常有關有關。由盆腔炎癥引起的慢性盆腔痛疼痛的特點為
4.盆腔靜脈瘀血綜合征(pelvicvaricositilesandpelviccongestionsyndrome,PCS)
因盆腔靜脈叢擴張、血液淤滯,引起子宮及附件區腫脹,淤血,結締組織增生。多表現為下腹部鈍性酸痛或下墜感,低位腰痛、極度疲勞感、性交痛、淤血性痛經、白帶過多、外陰和陰道腫脹墜痛或尿道癥狀、肛門墜痛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癥狀。特點是長時間站立或活動后疼痛加劇而臥床休息后減輕。深部性交痛是PCS患者的常見癥狀,發生率為71%~78%。
盆腔靜脈瘀血多見于育齡婦女,平均發生年齡為33歲,可能與卵巢功能活躍,血液供應豐富,而血管壁彈性或結構存在缺陷,致使血液瘀滯、血管擴張有關。盆腔靜脈造影時可見卵巢和子宮等盆腔靜脈擴張,造影劑疏散緩慢。
B型超聲可以顯示盆腔靜脈擴張與淤滯,但是其敏感程度不及盆腔靜脈造影。腹腔鏡可有效診斷盆腔靜脈瘀血,由于盆腔靜脈的直徑差異較大,無確定數值,鏡下診斷的客觀性受限。
5.子宮腺肌癥(adenomyosis)
子宮腺肌癥的典型癥狀是痛經、下腹痛和異常子宮出血。先是漸進性的痛經及性交痛,可逐漸發展為無周期性的盆腔疼痛。婦科檢查發現子宮球形增大,一般不超過孕14周大小,質地偏硬,有壓痛。
6.殘余卵巢綜合征
殘余卵巢綜合征是指在子宮及雙附件切除后,仍殘留少量有功能的卵巢組織而引起的綜合征。引起盆腔痛的特點時疼痛為周期性或經常性,多數是鈍痛、非放射的下腹或腰肋部疼痛或性交痛,少數為尖銳的刀割樣疼痛,還可表現為較難解釋的腸激惹癥或尿頻、尿急。
7.其他
輸卵管節育術可引起盆腔粘連、輸卵管炎癥、盆腔靜脈淤血綜合癥引發盆腔痛。人工流產引起宮頸或宮腔粘連,造成周期性疼痛及月經減少;人流后感染常見有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盆腔炎治療不徹底可形成慢性炎引起疼痛。宮內節育器位于盆腔或腹腔時可致慢性盆腔痛。
慢性盆腔疼痛可以說是一種最常見的對女性的身體危害最大的一種婦科疾病,在這里我們希望我們的這篇文章對于那些正在經歷著慢性盆腔疼痛的女性朋友有所幫助,同時提醒所有的女性朋友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學會保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