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上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都會將引發這種疾病的根本性原因尋找到。這時候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病癥。想必痤瘡患者都會嘗試許多治療痤瘡的方法,但是大多數治療痤瘡的方法并不會起多大效用,這時候痤瘡患者就會到中醫學上尋找治療方式。而在中醫學上關于痤瘡的辨證診治是怎樣的?
病因病機及治療
1.肺胃熱盛
中醫學認為,面鼻為肺胃二經所主,若素體陽熱偏盛,肺經郁熱,又復受風邪(風易襲上位),則發“肺風粉刺”;肺與大腸相表里,若腑氣不通,濕熱上攻于面部,則亦發痤瘡。
此型最常見于炎性痤瘡,患者常處于青春期,皮疹好發于顏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損以紅色丘疹為主,個別上有膿頭,癢痛相兼,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滑或滑略細,大便干結。采用“以瀉代清”的治法,通腑實,瀉肺經風熱,方用枇杷清肺飲加減:白花蛇舌草30g、重樓20g、生山楂30g、澤瀉20g、枇杷葉15g、蜜桑白皮15g、黃芩10g、丹參20g、生大黃10g(同煎)、生甘草10g.如伴有手足心熱,加女貞子20g、旱蓮草20g,涼血兼調節激素水平;如藥后便溏,去生大黃,加炒枳實15g,減緩藥性,如額部皮疹較多,加服導赤散,如兩頰部皮疹較多,加廣郁金20g,疏肝行氣。
2.濕邪蘊結
從臨床癥狀上看,面部油膩是痤瘡最常見的皮損表現,源于青春期素體生機旺盛,用西醫來解釋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過多,而皮脂的堆積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減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療的重點。中醫學認為油脂與“濕”有關,而濕邪的來源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濕邪內生。第二,腎陽虛衰,無以溫運脾陽,導致水濕停聚。濕邪蘊積日久則成痰,形成結節、囊腫;濕郁化熱,熱盛肉腐則成膿,形成膿頭。因此,臨床治療應分別以健脾利濕、溫陽化濕、清熱除濕、消積導滯立法。
此型患者典型癥狀為面部出油較多,常處于青春期,皮疹好發于顏面部,皮損以紅色丘疹、粉刺為主,平素面部較油膩,以“T”字區為重,癢痛相兼,舌淡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滑,二便調;如皮疹發病部位以口周為主,患者常伴有大便溏薄。
方用保和丸合二陳湯化裁:生山楂30g、焦神曲15g、炒麥芽30g、炒薏苡仁30g、茯苓20g、澤瀉20g、陳皮15g、虎杖15g、生白術15g(如大便溏改為炒白術)、生甘草10g.如部位以口周為主,可加梔子15g、藿香15g(瀉黃散化裁),瀉脾經伏火;如大便溏薄,加防風15g、羌活15g,干姜10g,升陽除濕,如粉刺較多,加清半夏15g、浙貝母30g、牡蠣30g,化痰軟堅。
3.沖任失調
本型常見于青春期后發病的患者。沖任隸屬于肝腎,月事來潮前,經血充盈,易為肝氣所激惹,氣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煉津為痰,形成痤瘡,故患者皮損常經前加重。腎主封藏,肝腎藏泄失調,可致月事紊亂,內分泌失調而發痤瘡。腎有陰虛、陽虛之分,如患者伴有手足心熱,盜汗等全身癥狀多由于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陰降火;如患者伴有手足涼,行經腹痛,月事有血塊,多屬腎陽虛,虛陽浮越,治以清上溫下,引火歸原。又因肝腎同源,故在治療上應兼顧彼此,滋腎陰不忘清肝火,溫腎陽同時暖肝陽。
此型皮損集中在顏面部,以暗紅色的丘疹、結節為主,時有疼痛,舌淡苔薄白,脈滑或細,伴有月經不調,常夾雜血塊,治以調攝沖任,當歸芍藥散和二仙湯加減:當歸15g、白芍15g、生白術15g、茯苓20g、清半夏15g、白芷15g、益母草20g、仙茅15g、仙靈脾15g、巴戟天20g、黃柏15g、知母10g.如以結節為主,加浙貝母30g、生牡蠣30g、夏枯草15g、蜈蚣1條,通絡軟堅散結。
4.熱毒壅盛
毒有風毒、濕毒、瘀毒、熱毒、火毒等分別,《內經》中提出了毒“皆陽熱亢極之證”,暴發性痤瘡發病急、來勢迅猛、熱火癥狀明顯,符合中醫“火毒”的致病特點。
此型患者發病比較急,臨床癥狀較重,面部油膩,皮損以結節、囊腫、膿腫、黑頭粉刺為主,屬于西醫囊腫性、聚合性痤瘡范疇。部分患者伴有頭部穿鑿性毛囊炎(中醫稱之為“螻蛄癤”)、腋下化膿性汗腺炎,舌紅,苔薄黃或膩,脈滑或小數。此類患者皮損以化膿性表現為主,治療上應從瘡瘍病入手,投以大劑涼血清熱解毒藥物,兼以涼血、祛濕、軟堅散結。方以五味消毒飲合仙方活命飲化裁:金銀花30g、連翹15g、公英30g、紫花地丁20g、白芷20g、浙貝母30g、天花粉20g、茵陳15g、當歸15g、炙乳香15g、陳皮10g、生甘草10g.如皮膚瘙癢,加防風15g、羌活15g,疏風止癢,兼以勝濕(風能勝濕);如膿腫、結節較多,加甲珠10g、皂角刺20g、蜈蚣2條,破血軟堅;如大便干結,加生大黃15g,瀉下通便,祛瘀生新。可配合外用金黃散箍圍消腫,如膿腫形成,需配合手術切開排膿。
5.上熱下寒
此型患者多處于青春期,顏面發炎性丘疹,平素手足涼,行經腹痛,舌淡薄白苔或舌尖邊有瘀斑,脈滑或細或緩,大便溏或時便干。源于素體陽虛,虛陽浮越于上而發病,采用“引火歸原”的治法,清上溫下,交泰丸合少腹逐瘀湯加減:重樓20g、黃芩10g、黃連10g、川牛膝15g、鹽茴15g、肉桂5g、赤芍20g、丹參15g、郁金20g、生甘草10g.如便溏,加干姜10g、茯苓20g,溫中止瀉;如便干,加當歸15g、玄參15g,清上焦浮游之火兼以通便。
另外,在治療上還應考慮發病部位酌情用藥。發病部位在額部的屬心,常由于心火亢盛所致,又心火下移于小腸,故臨床常見小便黃。左頰候肝,右頰候肺,故發于面頰部的常由于肝火犯肺所致。口周屬脾,常由于脾胃濕熱所致。背部為陽明經所主,常由于陽氣虛不能衛外所致。